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练习专题5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练习专题5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专题五 第1课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特色是( )
A.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C.社会主义开始形成世界体系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
【答案】 D
【解析】 所给四项都是特色。但当时最突出的世界形势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
2.1949年11月,周恩来讲道:“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从中我们可以知道 ( )
A.新中国承认了列强的领事裁判权
B.新中国必须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新中国总结经验教训,正在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建立盟国关系
D.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基础之上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体现了对等原则,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选D。
3.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间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 建国初期,面对两大阵营的尖锐斗争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积极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4.1947年3月,毛泽东向有关外事人员谈起外交问题时说:“中国人民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材料设想的新中国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不结盟
【答案】 B
【解析】 注意“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等信息并结合新中国外交的三个基本方针,可知是“另起炉灶”。故选B项。
5.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答案】 D
【解析】 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这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容,保证了中国能够独立自主地行使国家主权。
6.下面是周恩来在1954年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你认为这次会议应该是( )
A.第26届联大 B.中苏建交谈判
C.日内瓦会议 D.亚非会议
【答案】 C
【解析】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五国外长会议在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所以选C。
7.温家宝出访新德里探寻中印“龙象共荣”之路,为中印友谊再添新篇章。历史上中印交往中形成的对世界外交舞台有重大影响的外交原则是 ( )
A.“一边倒” B.“求同存异”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对世界外交舞台有重大影响的外交原则。
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C.解决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D.推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积极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 B
【解析】 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为了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并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1955年,在印尼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体现出的“万隆精神”是指( )
A.和平、反帝、进步 B.团结、和平、友谊
C.和平、合作、进步 D.团结、文明、发展
【答案】 B
【解析】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与分歧,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后来我们就把这种“团结、和平、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10.“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的利益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
C.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D.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