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中国初期的外交.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背景: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 (2)会议目的:为了和平解决 朝鲜 和 印度支那 问题。 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刘少奇并中共中央:根据三天会议的情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 (3)成就: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意义: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 五大国 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背景: (2)内容: (3)特点: (4)“求同存异”方针: (5)意义: 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2、参加万隆(亚非)会议(1955年) “这是人类有生以来第一次召开的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新亚洲和新非洲已经诞生了……” ——印尼总统苏加诺 万隆会议(1955年4月18日至4月24日 ) 会议出现什么危机? 帝国主义干扰破坏 与会国产生矛盾和分歧 一些国家对新中国存在误解和疑惧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不是来吵架的; 是来寻求共同的基础,不是制造分歧的 。” ——周恩来 “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①共同的经历: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 生活习惯等 社会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 … 同 异 ②共同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侵略和战争 书P111,“材料阅读与思考” 求“同” 存“异”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思考:求同存异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内容上的联系? (1)背景: (2)内容: (3)特点: (4)“求同存异”方针: (5)意义: ①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 2、参加万隆(亚非)会议(1955年) 1953年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在瑞士日内瓦出席日内瓦会议 讨论印度支那问题 1955年 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 国家利益 国家性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国际环境 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与苏联等17国建交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外交 方针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1、美国继续敌视中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战略 (1)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2)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 (3)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4)阻挠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2、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断绝。 三、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僵局 60年代外交险境及对策 中美关系: 中苏关系: 美国继续敌视中国 由友好合作到严重恶化 现代中国的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大楼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国家性质 国家力量 国内外形势 ……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外交无小事 。 ——周恩来 根本原则:国家利益至上 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第23课 1949——1955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方针制定的背景: (1)国际形势: 二战沉重打击了德日意帝国主义国家,曾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 二战后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推行霸权主义。 55 1950年12月11日美国《时代周刊》标题:《红色中国的毛》 红色的基调和蝗虫明确的表现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建国初外交方针 ? 历史资料 (1)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