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8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战后世界的变化与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ppt

发布:2018-05-13约5.95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战后世界的变化与发展 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规定的核心考点、提供的题型示例及样题。 诀窍一 聚焦核心/主干知识 (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线索), 把握复习方向 历史人物: 杜鲁门、马歇尔、克林顿、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 尼赫鲁、纳赛尔、卡斯特罗、阿拉法特 历史事件: 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东欧剧变 美苏争霸、中东战争、科索沃战争、印度独立、万隆会议 古巴革命、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历史概念: 杜鲁门主义、冷战、“非洲年”、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历史线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在整体上保持了和平状态。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局面。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在改革中曲折前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自我调节措施,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线索: 世界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最终全面崩溃,这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在维护国家主权、振兴民族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变旧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以苏联解体为标志而结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 历史线索: 联合国在捍卫世界和平、发展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的活动。 人类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得到克服和解决。 诀窍二 利用结构图示、表格等方法,分主题构建二战后世界变化与发展的立体知识网络。 西欧 发展原因 内因:①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②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③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外因:美国的援助 走向联合 欧共体建立 时间:20世纪60年代 创始成员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 欧盟建立 时间:1993年,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 作用: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欧洲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日本 发展原因 内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②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 ③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④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外因:美国的扶持 发展状况 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②20世纪70年代中期,受经济危机打击,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科技立国”政策,经济高 速发展 ④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时期 特征 原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①二战后最富强,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新技术成果,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技术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70年代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缓慢回升,但发展受限 ①经济发展中的弊端②经济危机的打击③通货膨胀④债务沉重 20世纪90年代 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主要特征:信息化、全球化) ①改革社会经济②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③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简表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显露 开始时间:1953年 内容:经济(主要针对经济管理体制)、政治 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了社会矛盾 开始时间: 1985年 内容:先以经济改革作为重点,后又进行政治改革 结果:政治体制急剧变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国家权力分散 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进一步加快了苏联的分裂 1991年底,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不断探索 东欧改革与剧变 匈牙利改革 结果: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 措施 政治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经济上: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