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湖北省荆州市张居正小学 向 莉
教学内容分析
《生命 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感受生命的美好”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列举了三个事例:飞蛾求生、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倾听心跳。通过这三个事例揭示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2、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初步感知多媒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尝试实践应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的寓意,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懂得珍爱生命。
2、引导学生学习多媒体的初步运用。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大多数思维活跃,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会熟练地操作电脑搜集资料,并具有处理资料的能力。少数同学有课外阅读的习惯,能将课外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课堂学习中。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1、图片资料。
2、文字资料。
3、视频资料。
教学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美动人,引出问题:生命是什么?
1、播放视频资料,师配音:嫩芽从土里钻出来,绿叶舒展,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五彩缤纷的花儿欣然怒放,生命是多么美好!
揭示课题《生命 生命》
2、出示杏林子照片,简介作者。
引出问题:生命是什么?
二、整体把握,列举事例,深入探究:生命到底是什么?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三个事例: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 静听心跳。围绕这三个事例展开学习。
(一) “飞蛾求生”事例:让学生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课件出示句子)
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想想飞蛾挣扎的样子。
2、在什么样的处境下才这样挣扎?
3、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的?(让学生抓住“挣扎”“极力”来感受飞蛾求生的欲望。)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飞蛾是那么渺小,它何必苦苦挣扎呢?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会怎么想?
杏林子看着手中极力挣扎的飞蛾,她又会怎么想?
(从以上两处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生命虽然脆弱,但我们依然要珍惜生命——生命是一种坚持!)
(二)交流“瓜苗生长”的事例:课件出示“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学生思考: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生长。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竟使”“冲破”“不屈”“仅仅”感受瓜苗顽强的生命力。
(在这一环节上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引导学生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来学习,“自读自悟 找重点词句 移情体验”,让学生再一次为生命的力量而震撼——生命是一种拼搏!)
(三)研读“作者静听心跳”的事例:
1、出示杏林子写作时的照片和她所写文章的片段,让学生读一读。
我生病时,只有十二岁,还是一个活泼天真,不解世事的孩子,生命的旅程一片锦绡,鸟语花香,无限的美景正展现在眼前。然而,突然之间,我落入险恶的漩涡,无底深渊,我挣扎、抗拒、精疲力竭。面对着日益恶化的关节,前途茫茫,病愈无期,生命于我是多么沉重的负担啊。多少次,我想放弃活下去的权利,可是隐隐中又有股不甘心的感觉。我暗暗想,我已经吃了这样多苦,受了这样多罪,现在就放弃了,这一切不是白受了吗?
2、就在她忍着、熬着、挣扎着的时候,有一天,她用医生的听诊器听到了自己的心跳,那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了她极大的震撼。
课件出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飞蛾的生命是脆弱的,但它一直在坚持;瓜苗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一直在拼搏。于是作者从小现象悟出了大道理,悟出了生命的意义。
课件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杏林子她做到了吗?她做到了!
3、课件出示杏林子一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