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教学论文 《生命 生命》.doc

发布:2018-05-09约4.63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襄阳老河口市洪山嘴镇赵岗小学 程双 教材分析: 《生命 生命》是本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都与生命有关。无论是《触摸春天》还是《永生的眼睛》,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奇迹。而《生命 生命》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来自于心灵深处的震撼。课文开头以一个疑问句的方式开始,后面并不直接来回答问题,而是列举了三个寻常的小事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杏林子通过这篇课文表达了自己虽然罹患疾病但仍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篇课文是一篇励志的散文典范。 教学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欲望、跃动、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糟蹋”等词语。 了解作者杏林子的简况,学习作者对生命珍爱、要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价值的精神。 理解课文,感受飞蛾、砖缝中掉入的香瓜子以及“我”的心跳带给我们的震撼,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却隐含打动人心的力量的内涵。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用飞蛾、砖缝中的小瓜苗这类渺小的事物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的写法,用不起眼的东西体现大大的道理。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平均年龄在9岁半到10岁,此时孩子的头脑发育已相当完善,智商、情商都较高,对事物的认识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学生的思维方式已趋向完美,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都达到理想的水平。这篇课文《生命 生命》对于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感知事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所以,我们应该给他们适合他们生理和心理发育水平的教育。 《生命 生命》致力于启发四年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用一种教育家的身份来和孩子对话,将作者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告诉孩子,告诫孩子要像作者一样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 制作PPT课件,网络搜集。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生命的格言以及热爱生命的故事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出示PPT作者照片,简介作者:自然界中的植物都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人呢?今天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一直在跟病魔斗争的台湾女作家。她叫杏林子,在12岁时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因为医生没有见过她这种病例,所以无法医治。从此她身体的很多部分遭到破坏,以至于她身体的四肢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活动。她与轮椅相伴50年之久,最后因看护看理不当从楼梯上摔下致死。但就是这样一个身患残疾的女性写出了值得人深思的许多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拜读其中的一篇。 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轻声读文,并圈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生字的问题,然后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读书,读书几遍可以自定,只要达到目标一即可。 师检查自学情况: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生字生词卡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看哪一小组组员认读的生字、词又快又多。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评议环节:可让学生自己评评自己的读书结果,查漏补缺,以便更好地读通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共写了哪几个事例,用自己的话概括。 师指导学生用比较简练的语句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用三个简单的小标题来概括三个事例。 四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可向同桌说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可以很笼统的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也可以具体就三个事例中的一个事例,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同桌可以就对方的话补充说明,也可以谈谈自己不同的见解。 第 二 课 时 一、以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好奇的心理。 师:同学们,如果把“生命 生命”用标点符号连成一句话,你准备怎么做? 生:生命,生命。 生:生命,生命······ 师:请问同学们,你们同意上面的哪一种呢? 生或同意一,或同意二,大家陷入讨论中。 师:我想听一下同学们这样做的理由? 生:叠词,用逗号隔开,用句号结束,表示这两个词是在说同一个意思,是一句不特殊的话。 生:我认为应用逗号和感叹号,是因为“生命”先是半句话,然后关于生命作者想说的话很多,所以再用省略号。 师:听了大家的回答,似乎都很有道理。老师不评论谁对谁错,我只想提出自己的做法。 板书 生命?生命。 师:想知道我这样划分的理由,请随我一起打开课文,让我们深入品味这一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