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评估 常见症状评估 第二章发热08.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第五章 第一节发热 学习内容 一、发热的定义 二、正常体温 三、发热的机制 四、病因 五、临床表现 六、问诊要点 七、相关护理诊断 学习要求 了解临床发热的病因与发生机制 熟悉发热的病因 掌握发热的临床表现、患者的身心反应以及问诊要点的要点和方法,并能对出现上述症状患者的身心反应进行评估,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列举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同时能将本节的知识用于指导临床病情监测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 发热的分度、热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个体对发热的反应 发热的问诊要点 学习难点 发热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生理的联系 发热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一、发热的定义 体温调节中枢 致热原 自身 功能紊乱 减少 散热 增多 产热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正常体温 成人口腔温度 36.3~37.20C 受昼夜、活动程度、进餐、年龄、性别、环境温度影响 二、病因 (一)感染性发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 (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所致发热,为主要原因 (二)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坏死物质吸收 免疫性疾病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皮肤散热障碍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夏季热、感染后发热 月经前或妊娠期 三、发热的机制 (一)致热原性发热 最常见 (二)非致热原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某些引起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的疾病 激活 白细胞 产生和释放 内源性致热原 外源性致热原 体温升高 骨骼肌紧张性增高 皮肤血管收缩 体温调节中枢 散热减少 产热增加 四、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临床分度 (二)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 (三)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四)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一)发热的临床分度 低热 37.30C~380C 中等度热 38.10C~390C 高热 39.10C~410C 超高热 410C以上 体温上升期 高热期 体温下降期 皮肤血管收缩 皮肤血管扩张 皮肤血管扩张 皮肤苍白 皮温下降 冷感受器兴奋 畏寒 皮温上升 热感受器兴奋 灼热 出汗、皮肤潮湿 皮肤潮红 (二)发热的过程与特点 高热期 意识:幻觉 小儿:高热惊厥 消化:纳差、恶心、呕吐 退热期 脱水 休克 营养:消瘦 (三)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四)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发热时绘制于体温单上的体温曲线类型 不同病因可表现出不同的热型 特点:390 C~400 C以上,持续数日、数周,24h波动10 C 临床意义:伤寒高热期、大叶性肺炎 9 日期 1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6 37 38 39 40 体温(℃) 41 稽留热 弛张热 特点:390 C以上,24h波动20 C,但在正常水平以上 临床意义:败血症、化脓性感染、风湿热 9 日期 1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3 37 38 39 40 体温(℃) 41 9 日期 1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6 37 38 39 40 体温(℃) 19 特点:高热与无热交替反复发生 临床意义: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胆道感染 间歇热 *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