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资产的核算.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章 资产的核算;2;3;4;资产的基本特点:
资产的本质是能够给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有些项目即使在账面上列示为资产,但是该项目预期不能再给主体带来经济利益,它就不再具备资产的本质属性,应该及时将其冲作费用或损失。
资产必须被一个具体的主体所拥有或控制,该主体要能够承担这项资产可能带来的风险或享有这项资产可能带来的收益。
例如自来水
;资产必须通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由主体取得,因此外购商誉记录为企业资产,自创商誉一般不予作为资产项目确认。
资产的购置成本或公允价值(Fair Value)必须能够客观地计量,这是由会计的核算对象所决定的,会计关心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中能够被货币量化的属性,人力资源和顾客资源等不好被客观地量化,至今都没有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行反映。
;2、资产的内容
1)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
按其流动性大小,即资产转化为现金的能力,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指现金及其他预期能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销售或耗用掉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或称短期内能够变现或出售的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存货等项目。;非流动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长期应收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项目。
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与资产负债表的划分有关
;2)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
按照其未来能否转化为名义金额确定的现金,可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
货币性资产:是指现金或可以收取固定金额资金的要求权的资产项目。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
非货币性资产:是指那些在未来所带来的资金金额难以确定的资产项目。主要包括:存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商誉等项目。
货币性资产的入账金额容易确定,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金额较难确定。
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与现金流量表的划分有关
;10; 会计确认实质上是解决会计分录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项交易发生了,能否将其纳入会计系统进行记录?
如果记录,何时记录?
以什么科目和账户进行记录?
是借方还是贷方?
今后如何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列示?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指出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
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13; 在将数额分配给经济交易或事项时,需要符合会计计量质量标准所要求的基本特征:
同质性:会计计量的结果(数量关系)应该与被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数量关系)之间保持一致。
可证实性:会计计量确定的数据应该可以被具有胜任能力的会计师再次证实。
一致性:当存在可供选择的会计计量方法和标准时,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采用的会计计量方法应该前后一致,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以免产生误解);会计计量解决会计分录中另一个基本问题:被确认的会计要素如何确定其金额?
这需要同时考虑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两个要素。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在正常情况下,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也可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会计计量单位:名义货币 “元”(尝试过采用购买力来计量)
;16;17;2、流动资产在报表中的列示
注意我国的列示习惯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区别:
国际(先弱后强):存货、应收账款、其他流动资产、现金及等价物。
我国(先强后弱):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存货。
涉及: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等。
3、流动资产账户的账户结构
借方反映资产的增加,贷方反映资产的减少,余额一般在借方。
;19;现金的管理:
第一,严格按照现金使用范围进行支付。(《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第二,超出现金支付范围的开支必须通过金融机构依法进行支付结算。(不能坐支现金。坐支现金是指收到现金以后不往银行存,直接从收到的现金中开支)
第三,不允许以“白条”或“单据”冲抵库存现金。
第四,钱账要分管,现金保管和账目管理分别由出纳和会计完成。同时还要制定和执行现行现金管理的牵制制度,审批人员、审核人员、主管人员、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的工作要分开,各个岗位互相分工、各司其职,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
第五,现金要及时清查,及时盘点,弄清余缺,并查明原因。;现金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