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级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知识点大全.docx
2023年初级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知识点大全
审计理论与方法
1.审计产生和发展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国家审计产生于奴隶社会末期,我国西周时期,中央政权设置的官职中就有“宰夫”一职,负责审查“财用之出入”,并拥有“考其出入,而定刑赏”的职权,这是我国国家审计的萌芽。
-西方社会,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希腊等国家也出现了对政府会计资料进行审查的做法。1853年,苏格兰爱丁堡创立了第一个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诞生。
2.审计分类
-按审计主体分类,可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内部审计是由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社会审计是指由依法成立的社会审计组织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所实施的审计。
-按审计内容分类,可分为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效益审计。财政财务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的审计;财经法纪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财经法纪情况所进行的专案审计;效益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
3.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包括总体审计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国家审计的总体目标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社会审计的总体目标是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具体审计目标是总体审计目标的细化,包括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如发生、完整性、准确性等)、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如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等)以及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目标。
4.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按其外形特征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实物证据是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取得的,用以确定某些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的证据;书面证据是审计人员所获取的各种以书面形式存在的证实经济活动的一类证据;口头证据是被审计单位职员或其他有关人员对审计人员的提问做口头答复所形成的一类证据;环境证据是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
-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包括充分性和适当性。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
5.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按其内容不同分为综合类工作底稿、业务类工作底稿和备查类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包括内容完整、真实,重点突出;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恰当,字迹清晰,格式规范;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应当具有清晰的勾稽关系,相互引用时应注明交叉索引编号。
6.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方法。按抽样决策的依据不同,可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按审计抽样所涉及的具体范围,可分为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
-属性抽样是一种用来对总体中某一事件发生率得出结论的统计抽样方法,常用于控制测试;变量抽样是一种用来对总体金额得出结论的统计抽样方法,常用于实质性审查。
7.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其管理或者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关法规,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
-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对控制的监督。控制活动包括业务授权控制、职责分工控制、凭证与记录控制、实物控制和独立检查等内容。
8.审计报告
-国家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并对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组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一并研究后,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
-社会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又包括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企业财务审计
1.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包括职责分工控制、信息传递程序控制和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