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课程学校本位课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十一、自編課程學校本位課程
學校本位課程教學計劃
主題 鄉土采風 總節數 4節 實施年級 五年級下學期 能力指標 活動內容 分鐘 備註 綜合活動
社會參與
3-2-1參與各類團體自治活動,並養成負責與尊重紀律的態度
自然與生活科技
傳達
1-2-5-2能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1-2-5-3由電話、報紙、圖書、網路與媒體獲得資訊
解決問題
6-2-3-1養成主動參與工作的習慣
語文
F-1-1能經由觀摩、分享、與欣賞,培養良好的寫作態度與興趣。
F-1-3-3能認識並欣賞童詩。
***◎節氣小農夫◎節氣小漁夫◎節氣小園丁◎節氣生活◎節氣俗諺
40
80
40
網路
附件一
古代農民可能記不準日期和時間,卻往往對二十四節氣瞭如指掌,這是因為節氣與農業有著密切的關聯,廣大中國農民所熟悉。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民為適應天時、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綜合了天文與物候、農業氣象的經驗所創設。在外國的曆法中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而中國曆法中是以四立作為四季的開始,即如立春、立秋等。
日中、宵中等,可知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與太陽有著密切的關係。節的意思是段落,氣是指氣象物候。 360度,將360度分為24份,每份是15度,15度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即約15天,這就構成了二十四個節氣了。
節;逢雙的為中氣,簡稱為氣,合起來就叫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現代人農事及日常活動的重要依據。
靠天吃飯:年復一年的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環往復,促使古人制定曆法,以更有序地安排一年的生活作息。據文獻記載,我國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開始制定以歲紀年的夏曆(又稱為農曆、舊曆和陰曆),商代和周代也各有紀年的方法,其後經過不斷的完善而沿用陰陽合曆。天干、地支3個月,並將每個月命名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在此基礎上又按物候變化創設了二十四節氣立春三日,百草發芽、雨水節,接柑橘、秋分有雨來年豐和立冬白一白,晴到割大麥等等。
莊稼不用問,隨著節令種、春分春分,好點花生、立夏小滿家家忙,男女下田去插秧等等,這就是說,古代農民四時耕作及其形成的歲時節俗,它是隨著適應農事安排的曆法的產生而逐漸形成的,給人們提供了適時便利而可依循的規律。耕作不能違反歲時,這是中國世代農民極其寶貴的實踐經驗的總結。
農業耕作是古代中國立國之本,農業可說是古時人們營生的命脈,就好比當今的城市生活:倘若停止了經濟運作,整個社會就會馬上癱瘓。春節冬節
對於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說,立春是很值得慶賀的。春節又稱過年,年原是稔的初義,是五穀豐稔的意思,因禾穀多一年一熟,年乃逐漸由農業生產週期的名稱引申成為節日的名稱。源於原始社會的臘祭,春節既是年終慶賀豐收的日子,更是新的一年農業生活開始的大好時光。古代一般臘月(即農曆十二月)過半就充滿了準備過新年的氣息了,真可謂異彩紛陳: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神,直到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都是民間喜氣洋洋的快樂時光。
長至、短至和至日等,至是到達極點的意思,(與古代社會夏至並稱為二至)。古代社會極為重視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漢代以後又有冬節之稱。這一天,家人團聚,置辦佳肴,祭祀祖先,慶賀往來,一如過年的大節。進入現代社會以後, 冬節的重要性似乎日趨淡化,不過在當今的中國農村,由於冬至是氣候轉換的起點,農民一到冬節就開始備耕,所以許多傳統的冬節習俗,在不同程度上還得到傳承,如吃冬節酒、冬至糰或冬至餃子。至於城市市民抓緊冬節的進補,選購各種營養滋補品,則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