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探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艺术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探析大学语文是高职文艺人才培养方案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艺术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必修课程。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大学语文面临着很多实际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课时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问题的解决涉及到课程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等多个方面。其中,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无疑是关键因素。
一、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性、审美性与情感性
1.文化性
对于艺术院校学生来说,深厚的文化底蕴非常关键,无论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或是美术创作中的作品构思,或是戏剧表演中对人物的理解与定位,或是戏剧剧目的改编和作品创作,都需要创作者和表演者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艺,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的演员如何很好地演绎贾宝玉和林黛玉,也很难想象一个只了解一点项羽故事的演员如何表现霸王别姬的悲壮。大学语文课程正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高尚的文化品位,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心和责任感;能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能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2.审美性
文学和艺术殊途同归,其本质都是审美与情感教育。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从事艺术的人,是进行审美阐释和审美创造工作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应成为本课程的自觉追求。
3.情感性
无论哪种艺术形式,其落脚点和根本归属,应当是人类无限丰富的情感。情感的获得有各种途径,一是直接经验,通过生活来体会人间的喜怒哀乐,二是间接经验,由于直接经验毕竟是有限的,阅读经典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直接经验的局限,增加其间接经验,丰富其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人生体验,从而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关注学生文化背景,准确判断教学起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1.采用通感教学法,架起文学和艺术的桥梁
大学语文中的古典诗词大多是写景抒情之作,对作品的赏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而要从语言过渡到形象。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艺术专业特点,调动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引导他们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幅形象可感的画面。例如,在讲授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用这样的问题引出:如果让你将作品中的景物画成一幅画,你会采用什么画法——学生会很快判断是水墨画,他们有敏锐的艺术直觉。但这时的回答还是感性的,不假思索的。教师追问:为什么是水墨画?他们就会进一步思考和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小令中的景物大多是线条和轮廓,而点染勾勒正是中国传统水墨画常用的笔法。这幅画并非浓墨重彩,只是在淡淡的勾勒中透出哀伤和凝重的气息。
在学生有了图画意识之后,进而引导他们让“静的画面~动起来”。全曲28个字,几乎全是名词,一个名词组成一个意象,意象和意象迭加在一起,形成一幅又一幅画面,这些画面犹如电影镜头一样,不断地、逐次地展现我们面前。可以让学生接着想象:假如你是一个导演,把这首曲子改编为MV作品,你如何安排镜头的推移?他们会想象:一开始是近景“枯藤老树昏鸦”,接着镜头向前推移为中景“小桥流水人家”,再向前推远景“古道西风瘦马”,画面变得开阔辽远,最后“夕阳西下”成为整幅画面的大背景,镜头定格,苍凉的歌声做为背景乐曲响起。从图画跳跃到电影,学生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从意象理解到意境体会的过渡。
这种教学方法笔者称之为“通感教学法”,即从单纯的视觉文字出发,同时调动想象联想和多种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赏析。这无疑是在艺术和文学之间架一座桥梁,让学生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中穿梭跳跃,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用已有的知识能力体系解构眼前的作品。
2.采用创设情境法,激发情感共鸣
大学语文讲授的课文往往出自古今中外文学名家之手,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着人类的共同情感和普遍人性。创设情境即是营造一个拟真实的环境,拉近学生和作品的距离,把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局内人”,激活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其情感共鸣。仍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初读作品,学生很快就知道这首小令描写了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景,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思乡之愁。但“知道”“了解”不等于文学欣赏,不能很好地产生情感共鸣,情感体验也不能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假设你是画中的天涯游子,在旅途中看到这样的景色,你内心会涌起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不是简单的词语变化,而是一种角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