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 第二章 细胞(科学出版社 中职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章 细 胞
教学目标:
1. 归纳各种细胞器的主要功能
2. 解释细胞器、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受体的概念
3. 以液态镶嵌模型学说解释细胞膜的结构
4. 说出细胞膜转运物质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5. 概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第1节 细胞的结构
一、细胞的化学组成和成分
有5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C)氢(H)、氧(O)、氮(N)、( P )占细胞总量的97%,这些元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结合,以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1、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
2、有机物包括--糖、脂类、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等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
组成人体的细胞 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结构复杂、功能各异
细胞--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一)细胞膜
1、细胞膜的结构—单位膜
2、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脂 类、蛋白质、糖 类
3、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学说
(二)细胞质
细胞器:
1、线粒体—细胞的供能站
2、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基地
3、粗面内质网—合成和分泌蛋白质
4、滑面内质网—参与脂质代谢、合成固醇类激素、储存和释放离子以及解毒等
5、高尔基复合体—细胞的加工厂
6、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器
7、微 体—细胞的防毒小体
8、中心体—细胞分裂的推动器
9、细胞骨架—微管、微丝、中间丝 构成细胞内支架
基质和包涵物
1、基 质—填充于细胞质的有形结构之间, 物质代谢的重要场所
2、包涵物—包括分泌颗粒、糖原、色素颗粒和脂滴等
(三)细胞核
核膜、核仁、染色质、染色体、核基质
第2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
单纯扩散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通过细胞膜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人体体液中靠单纯扩散方式进出细胞膜的物质有02和CO2等。
(二)易化扩散
不溶于脂质的一些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或一些离子物质(Na+、K+、
Ca2+、Cl—等)
需要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由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
特点: 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抑制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共同特点
顺浓度差、不耗能、被动转运
(三)主动转运
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耗能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帮助 ,即“泵蛋白”
泵蛋白” 具有三磷酸腺苷(ATP)酶的作用,当其被激活时,可以分解ATP,释放能量,使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如Na+–K+泵( Na+泵、 Na+–K+依赖式ATP酶)
(四)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出胞:是指大分子或团块物质从膜内排出到膜外的过程。如激素、消化酶等
入胞:指细胞外某些大分子或团块物质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吞噬:固体物质的入胞
吞饮:液体物质的入胞
二、细胞的受体功能
受体:是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类特殊蛋白质,这类蛋白质能选择性的与一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相结合,而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
配体:凡能与受体结合并产生效应的物质称为配体,如激素、神经递质、药物等。受体与配体的结合有高度特异性。
受体的功能:一是能识别和结合配体;二是能转发化学信息,从而引起细胞内一系列代谢反应和生理效应。
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概念: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比较稳定的外正内负的状态。极化状态是细胞处于
生理静息状态的标志。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条件:
(1)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均匀
细胞内:K+(20~40倍 )、A-
细胞外:Na+(7~10倍 )、Cl-
(2)细胞膜对各种离子具有选择性通透
安静时: K+大、 Na+很小、 A-不通透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概念: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Ap)。
在神经纤维,它一般在0.5~2.0ms的时间内完成,图形上表现为尖峰状,因而又称为锋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1)上升支:细胞受刺激时( Na+通道开放,Na+快速内流(内正外负)。
(2)复极化:细胞去极化至一定程度, 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在细胞内外K+浓度
差的作用下,K+外流,形成复极化。
钠泵活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同时也将逸出膜外的K+泵入,恢复兴奋前原有的离子
分布状态.
动作电位和兴奋性:动作电位是兴奋性产生的标志。
动作电位的引起和传导
(1)动作电位的引起:
阈刺激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必须条件。
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必须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在整段膜引发一次动作电位,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才能使大量Na+通道开放,使更多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陡峭的上升支。
(2)动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