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 绪论(科学出版社 中职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教学目标:
1.说出解剖学和组织学的定义
2.概述解剖学的分科
3.简述人体的组成概况
4.叙述解剖学姿势
教学重点:
人体的组成概况
解剖学姿势
教学难点:
解剖学姿势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人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正常人体学的定义
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代谢、生长、发生发展过程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1、解剖学: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2、组织学: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故又称显微解剖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和器官系统三部分.
3、胚胎学: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发育及其机制的科学,其研究内容范围主要涉及生殖细胞形成、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和先天畸形等
4、生理学: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5、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二、解剖学发展简史
试管婴儿之父—张民觉院士
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的六种科技期刊
体细胞克隆的成功
三、人体的组成和分部
1、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脉管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感觉器、内分泌系统。
2、人体的分部
头部--颅部和面部
颈部--颈和项部
躯干部--胸部、腹部、背部和盆会阴部
四肢部--上肢和下肢
四、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1、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
两眼平视
上肢下垂
下肢并拢
手掌和足尖向前
2、方位术语
上和下 前和后
内侧和外侧 内和外
近侧和远侧 浅和深
3、轴和面
轴----垂直轴 、矢状轴 和冠状轴
面----矢状面 、 冠状面 和水平面
小结:本节重点学习了人体的组成、分部,解剖学常用术语。
作业:1、人体的基本组织。
2、解剖学姿势
第2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1. 说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
2、解释兴奋性、刺激、兴奋、反映、反射、反馈的概念
3、简述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4. 简述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教学过程:一、新陈代谢
概念:指机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意义: 一切生命活动建立在新陈代谢基础上,是生命最基本特征
二、兴奋性
(一)刺激与反应
刺激
(二)兴奋与抑制
概念
兴奋--由安静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生命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由活动状态转变为安静状态或生命活动由强变弱
取决因素
(1)刺激的性质、强度
(2)机体或组织当时的机能状态
三、生殖
生殖---生物体保持种系延续的生理过程
生殖过程包括:生殖细胞形成、交配、受精、胚胎发育、分娩等
意义----保持生物体种系延续
第3节 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教学目标:
1、内环境及其稳态
2、机体对环境的适应
3、人体功能的调节
教学过程:
一、内环境及其稳态
机体外环境 --人类生活的大自然环境
体液--人体内的水分及其溶解物的总称,占体重60%
机体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各种条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机体对环境的适应
三、人体功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意义:在机体机能调节中起主导作用
特点:快、精、短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指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借助体液运送而实现对机体机能的调
特点: 慢、广、粗
意义:影响生长、发育、生殖,调节新陈代谢等
(三)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指环境条件变化时,器官组织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局限、准确而稳定、幅度
(四)反馈作用
反馈作用--被调节者通过反馈信息对调节者活动产生的影响
分类:正反馈和负反馈
意义:实现精确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