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 莫霏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 莫霏霏
莫霏霏 王海澜* 胡国涛 翟芳龙
(遵义医学院附属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 广东 深圳 518116)
【摘 要】目的: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阅读近年来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治疗药物包括改善代谢紊乱药物(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PKC抑制剂、AGEs抑制剂、肌醇等)、血管活性药物(如前列腺素E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拮抗剂、溶栓药物等)抗氧化药物(如alpha;-硫辛酸、维生素E、C等)、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NGF、神经节苷脂、小牛去蛋白提取物等)及中药。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复杂,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378-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5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成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增加了糖尿病的病死率。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涨,据分析,到2030年,全球将有4.72亿患者患有糖尿病,其中2.36亿患者将可能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折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包括神经性疼痛和感觉迟钝,这增加了烧伤、受伤、足部溃疡的风险,并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情况差、高脂血症、白蛋白排泄率增高、肥胖是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
1 控制血糖、饮食疗法
有研究表明,无论是1型糖尿病患者或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都是造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个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的长短也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而,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能预防、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严格控制血糖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有效方法,也是其他治疗方法的基础。
2 改善代谢紊乱药物
2.1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长期的高血糖能激活多元醇通路,葡萄糖经醛糖还原酶催化生成山梨醇,神经组织对肌醇的摄取减少,使NA-K-ATP酶活性下降,神经能量供应降低,山梨醇和果糖在神经细胞内堆积,使神经细胞处于高渗状态[1]。多元醇通路的增加还和蛋白激酶C异常代谢,氧化应激,毛细血管灌注量下降有关,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2]。醛糖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而减少山梨醇和果糖在神经细胞内堆积,增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生成。目前常用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有依帕司他、托瑞司他和菲达瑞斯。李红等[3]研究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治疗组患者口服依帕司他12周后,神经传导速度增快,血浆内皮素含量下降。
2.2 PKC抑制剂
高血糖能活化PKC途径,增加反应性氧化产物的产生,使内皮受损,加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研究显示,Ruboxistaurin可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感觉症状和改善神经纤维功能。
2.3 AGEs抑制剂
糖尿病动物模型和糖尿病患者的坐骨神经中AGEs含量增加,主要分布于神经束膜、轴突、血管壁、血旺细胞,目前有关AGEs及其受体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4]。
2.4 肌醇
糖尿病患者神经组织中肌醇的含量减少,NA-K-ATP酶活性下降,影响了组织中NA离子依赖性氨基酸的转运,补充神经组织中肌醇的不足,可促进末梢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加快神经传导速度。
3 血管活性药物
周围神经循环障碍也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原因。同时,糖尿病导致血粘度增加,血小板功能异常,红细胞变形能力差,凝血因子水平升高,血液呈高凝状态,神经内膜血管可见纤维素沉积和血小板聚集[5]。
3.1 前列腺素E1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血管扩张剂,能使血管扩张,同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从而增加微循环血流量。同时还能降低血小板的粘附率,改善血液粘稠度[6]。
钱峰等[7]研究连续用前列地尔治疗2周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证实前列地尔能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麻木、疼痛,治疗后正中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3.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韩丽萍[8]等研究赖诺普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作用时发现,赖诺普利可增加血浆NO含量、坐骨神经毛细血管密度,从而减轻神经及毛细血管的病理改变,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3.3 钙通道拮抗剂
钙通道拮抗剂能增加神经血流量,改善神经缺血缺氧,并能改善神经突触前的肾上腺素能反应。
3.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