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让电教媒体为语文课堂添彩》.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让电教媒体为语文课堂添彩
湖北省洪湖市沙口镇中心学校 尹家亮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学中,学生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致在学生的作文中,很少有真情实感。现代研究表明:人们的大脑获得信息有几种方式,当我们接受信息时,采用的方式越多,学习和记忆就越容易。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计算机进入教室,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电教媒体引入语文教学之中,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重大变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媒体手段,让电教媒体为语文课堂添彩,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搞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以教学中的一些实际做法谈一点体会。
一、运用电教媒体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它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思维的高效催化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爱学、乐学,这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说明文,在讲授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先插入几幅恐龙图片,再请学生简要描述恐龙印象,此时学生以为要讲恐龙知识,兴趣大增。哪知我话题一转,过渡到课文主题《恐龙无处不在》,然后在《侏罗纪公园》(片段)的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根据自身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图像,丰富的色彩,逼真的影像,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
二、 运用电教媒体可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 文章不是无情物”要使学生感知作者的感情,首先要使学生动情,怎样才能使学生动情、入情呢?
我在教学《黄河颂》时,特地下载了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再配合黄河壶口瀑布奔腾咆哮的画面,一起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力量,黄河的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的使用能达到激发学生的情感目的,用多媒体技术中的配画朗诵、配画音乐,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使动态的画面更具有吸引力。音乐在教室中弥漫,动情的语音传入耳鼓,加上那优美真切的画面映入眼帘,定会使学生怦然心动,激起情感。这种意境、情感与课文相通,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是音乐、图画传递着作者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学生的情感被激发,那么智慧之门也会随之打开,是学生在情感中产生“乐学”的愉悦感,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的效果也就显而易见。
三、运用电教媒体可展示直观的教学内容
电教媒体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它利用自身优势,把电、光、声、形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在动和静、虚和实、局部和整体、外表和内质之间进行转化,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显现出来,有利于多角度地突出事物的特征,降低学生提取意象的难度。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再加上学生阅历匮乏,以及认识世界能力有限,对于文章中的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的虚拟技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打破人为因素和自然的限制,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栩栩如生地加以展现,这就有助于突破难点,讲清重点,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口技》中,多媒体呈现出许多动物图片和动物的叫声,运用动画模拟很容易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引入到与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关的情景之中,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
又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有同学提出“大桥上的‘两肩能否换成‘两边?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基本明确“两边”比“两肩”范围宽,位置不同。这时我适时在多媒体上做演示,随着“两个小拱”在大拱上的不断移动,学生用“两边”、“两头”、“两面”、“两肩”所显示的不同画面及位置进行比较,“两肩”的画面恰恰在拱桥的“两边”的上面,这时同学颇有豁然开朗之感。
电教媒体能使抽象概念、难懂语句转为形象直观,成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四、运用电教媒体可形成活跃的教学氛围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