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在理想国中,教育问题很重要
“理想国”共十章,第一、二两章讨论公道正义的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理想中,国家的建立是为求实现公道正义, 所以这两章概括了全书的主旨, 指出了教育工作的目标。从第二章后半开始, 连续几章谈论教育问题。约略加以划分, 第二章后半和第三章为一组, 讨论卫国者的教育, 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五章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章和第七章为一组, 讨沦哲学家的培养, 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四章谈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 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诸德的意义。这几章都属论述教育的重要部分。其余第八、九两章谈论政体, 第十章淡论艺术, 和教育的关系也相当密切。足见“ 理想国”包含着柏拉图教育哲学的全貌。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希腊世界正从其“黄金时代”走向衰落,天灾与人祸造成当时希腊经济崩溃,政局动荡,道德沦丧。文明的失落、辉煌不再,使得“城邦重建”成了公元前4世纪的人主要思考的问题,柏拉图在继承苏格拉底思想的基础上,构建出了一个思维上的理想国。柏拉图提出:要么让哲学家拥有统治城邦的权力,要么让统治者成为哲学家,才能建立一个“没有堕落、没有贫穷、没有暴虐、也没有战争的社会”,才能重建城邦的秩序,因为只有“爱智”的哲学家才能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拥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知识”,拥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德行”,并“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 建立一个“辅助者、生意人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的正义的城邦,而“哲学家”的造就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
于是,在柏拉图看来,重建城邦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教育来造就“哲学家”,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哲学家”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
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构成有形事物的理念是事物存在的依据,是永恒不变的。何谓“善的理念”?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六卷用“太阳”来比喻它。它“不仅使看见的对象能被看见,并且还使它们产生、成长和得到营养”。物体因为太阳的照耀而被人看见,人的眼睛因为太阳的光线也具有了视物的视力,而“善的理念”就像太阳一样,是“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使事物的本质得以彰显,使灵魂的认识能力得以实现。太阳孕育了万物,使万物得以生长繁衍,而“善的理念”是一切事物的“原因”,是知识和真理的原因,是最高的知识,是其他一切知识的源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知识从它演绎出来,也只有从它演绎出来才能是有用和有益的。所以,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就成了哲学家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哲学家,以至整个城邦,才能获得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美德,才能重建城邦的秩序。
人的灵魂的转向是在《理想国》第七章,洞穴隐喻中提出来的,只有实现灵魂的转向,人的灵魂才能不再受可见世界中所形成的意见的蛊惑,由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进而去认识最高的“善的理念”。而理想国中提出的教育的体系其目的就是实现灵魂的转向,从而认识最高的“善的理念”。
教育体系
公民教育的初等阶段:塑造正义的心灵公民教育的高等阶段:心灵的真正转向(哲学生活和政治生活)。”只有实现灵魂的第二次转向,才能使教育形成个完整的永远的循环过程。
总之,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对世界和灵魂的划分分别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高度论证了人的理性把握真实世界的可能性,为教育的实现给出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前提;而教育的过程则在于唤醒、培养并提升人的理性,唤起人们的“一种终极关怀精神,一种自觉寻求理想的精神,也是一种摆脱形而下世俗、追求形而上思考的精神,而这中精神是实现灵魂的转向,掌握最高善的理念,建立良善城邦必不可少的。
局限
柏拉图教育体系的特点十分明显,它是以实现人的灵魂的转向,培养哲学王为其最高目的的。虽然柏拉图的精英教育思想中也包含着大众教育因素,即主张所有的儿童都要接受普通教育。他还明确提出了强迫教育的主张,要求所有的孩子到一定年龄都无一例外地要接受学校教育,并主张再教育中男女有平等的机会。但这些都是为培养哲学王而服务的,在柏拉图《法律篇》中,这样讲到,“任何公民如果除掉研究善德以外还想致力于其他技术,应当予以严惩”,这表明柏拉图的教育目的,哲学家的培养是第一位的,而其他技工的培养是微不足道的,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公民对德行、理念以及其他形而上的狂热,而忽视了实践技艺的发展。
并且,根据理念的永恒性,柏拉图认为教育也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同时,教育是国家的首要事务,政府要集权管理,确立统一的教育体制,严格控制教育的设施,这无异于造成教育的僵死和垄断。并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