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论道德理想国的终结与教育伦理底线的坚守——卢梭教育思想中的悖论及启示.doc

发布:2017-08-05约6.42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试论道德理想国的终结与教育伦理底线的坚守——卢梭教育思想中的悖论及启示 卢梭是一位存在着巨大争议的思想家。康德认为是卢梭纠正了他对无知群众的轻视,让他学会了尊重人”。而有些哲学家认为,卢梭具有潜在的专制主义的倾向,甚至认为“从卢梭时代以来,自认为是改革家的人向来分成两派,即追随他的人和追随洛克的人。……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 相对于卢梭政治哲学的研究,我们过去对其教育思想的认识比较平面化,对其思想中的消极方面注意不够。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一方面由于积极肯定人、肯定人性,追求自然纯净的道德理想,给整个教育思想带来了积极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在强烈的道德救赎情怀的推动下,卢梭教育思想又内在地隐含着道德暴力、教育暴力的种子。   一、卢梭教育思想中的悖论 卢梭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和《论政治经济学》等著作中,尤其是《爱弥儿》。《爱弥儿》的小说体形式和卢梭动人的文笔使其教育思想充满了感染力,但也遮蔽了不少论证上的不足和悖论之处。笔者以为,卢梭的教育思想中至少在如下方面存在着悖论: (一)高尚的教师何以产生?   在《爱弥儿》中,卢梭对教育者提出了道德上绝对纯洁、高尚的要求。卢梭认为对教师而言,第一个品质是“他决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表示“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在文中他用饱含感情的语句写道:“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 教师需要有较高的道德,这看起来是许多教育家都反复强调过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到卢梭在《科学和艺术的发达对于道德的影响》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等文章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所有已然的社会都是腐败的,所有的文明发展的过程都是人异化的过程;注意到其在《爱弥儿》中另一处的表述:“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奴隶状态中活,在奴隶状态中死。”那么,第一个悖论就出现了:这个高尚的教育者怎样才能从这个“腐败的文明世界”中产生呢? 其实,卢梭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悖论,指出:“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必须受了一层教育又受一层教育,一直受到谁也不知到了什么地方为止。”但是,在“这个堕落的时代,谁知道一个人的灵魂还能达到多么高尚的程度呢?”至少他认为自己也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但是卢梭并没有正视这个悖论,而是用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不过,我们假定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找到了。”回避了这一矛盾。从小说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这样未尝不可,但悖论无疑依然存在。 (二)儿童自由的浮现与丧失 卢梭是“儿童中心”说的首倡者,他对儿童天性的推崇,对儿童主观能动性的尊重,要求把儿童当成儿童来看待的观点在教育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往往被忽视的是另外一个方面:卢梭在《爱弥儿》中描述的教师有着明显的专制主义的倾向,只不过这种专制是一种不让人感觉到专制的专制,是一种家长似的专制。 在《爱弥儿》中卢梭表示,教师最好是儿童的父母,如果不是,那么也必须是父母的朋友。这位教师应当只有爱弥儿这一位学生,而同时这位学生也只有这一位教师。在《爱弥儿》中,这位教师所提出的任职前提是:教师继承了父母的全部权力。“他应该尊重他的父母,然而他应该服从的只是我。这是我的第一个条件,或者说得确切一点,我唯一的条件。”作为这个条件的补充,他说“除了我们两人同意以外,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这意味着,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了类似于儿童与父母之间的监护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解释为教师对学生必须充满类似父母对儿女的爱、理解和关注,但也可以理解为儿童必须像服从父母一样服从教师。在卢梭的观点中,实际上也确实是两者兼而有之的,过去我们往往强调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 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这位教师控制着受教育者接触的所有的环境:爱弥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能够接触什么人或事,怎么接触,实际上都是教师精心安排好了的,爱弥尔并没有任何个人选择的自由。卢梭也排除了其他人参与教育的过程,“我决不愿意其他的人来搞坏我的事业;我希望单独教他,要不然,我宁可不插手这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能沿着教师所制定的方向前进。正如卢梭表述,“不错,我在表面上是让他独立的,但实际上他是受到了严格的约束的,因为,正是由于他愿意受我的约束,所以他受到的约束是最严格不过的”。 在卢梭教育思想的师生关系中,一方面强调儿童的中心,强调儿童自然的自由本性,另一方面儿童又必须完全沿着教师所指定的目标前进,并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这又是一个悖论。 (三)“自然主义”与“国家主义” 卢梭在《爱弥儿》和《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中的教育观点的矛盾是非常明显的。在《爱弥儿》中卢梭表现出了强烈的反社会倾向,主张爱弥儿尽可能地疏离社会,在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