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细菌感染检查防治要点.ppt

发布:2017-01-23约2.15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8章 细菌感染的 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病原菌检测:检测病原菌及其抗原、代谢产物或核酸 一、病原菌检测 (一)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二)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1、细菌培养 接种于适当培养基,根据菌落特征作初步鉴别。 2、形态学检查 (1)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压滴法、悬滴法,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检查 (2)染色标本检查法 革兰染色法、单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法 3、生化试验 现已有多种微量、快速的生化反应试剂盒以及半自动或全自动检测仪器应用于临床。 4、血清血鉴定 已知Ab(多价、单价诊断血清)查未知Ag,常作玻片凝集试验,确定细菌的种、型。 5、动物试验 分离、鉴定致病菌,测定某些细菌的毒力;常用小鼠、豚鼠、家兔等。 6、药物敏感试验 对指导临床选择用药,及时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四)病原菌核酸的检测 不同的细菌具有不同的基因结构,通过测定细菌的特异性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鉴定。 1、核酸杂交技术 2、PCR技术 3、基因芯片(gene clips)技术 PCR 二、血清学诊断 原理 用已知Ag检测患者血清中未知Ab及其效价的变化,可作为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双份血清 恢复期或一周后血清抗体效价比早期升高4倍以上(含4倍),可确诊。 种类 直接凝集试验(肥达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 乳胶凝集试验、ELISA 人工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 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疫苗(vaccine) 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抗毒素 抗菌血清 丙种球蛋白 其他免疫制剂 两种疫苗优、缺点比较 活疫苗 接种次数 1次 接种剂量 小 接种反应 轻/隐性感染 免疫类型 体液、细胞 免疫时间 持久 稳定性 差 毒力回复 有可能 安全性 免疫缺陷者危险 死疫苗 2-3次 大 明显 体液 短暂 强 无 好 2、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利用微生物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的不含有核酸、能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疫苗。如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疫苗。 3、基因工程疫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把编码病原体保护性抗原表位的目的基因,导入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后,用表达的保护性抗原所制成的疫苗。 4、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也称DNA疫苗,将编码保护性抗原的基因重组到质粒真核表达载体上,然后将重组的质粒DNA直接注射到宿主体内,外源基因在体内表达的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 (二)类毒素 是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其毒性消失但保留免疫原性。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 丙种球蛋白 (1)血清丙种球蛋白 从正常人血中提取的免疫球蛋白(IgG、IgM)。 (2)胎盘丙种球蛋白 从胎盘血中提取的免疫球蛋白(IgG)。 其他免疫制剂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治疗 抗菌药物的种类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存在问题 1. 标本采集与送检时应注意什么? 2. 试比较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不同点。 3. 试解释: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 。 * * 病原菌检测:形态、分离与鉴定 病原菌抗原的检测 其他检测法:PCR等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血清学诊断: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标本的采集 和送检原则 无菌操作 早期采集 做好标记 尽快送检 适当标本 致病菌的分离和鉴定 药物敏感试验 培养特征 形态特征 生化试验 血清学鉴定 动物试验 培养基 优点: 不受抗生素使用的限制 敏感性高 1、酶免疫技术(EIA) 酶联免疫吸附法、酶标免疫组化法 2、协同凝集试验 3、免疫荧光技术(IF)荧光菌球法 4、对流免疫电泳(CIE) 5、免疫印记技术 (三)病原菌抗原的检测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 将疫苗及类毒素(抗原)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主动产生获得性免疫力。主要用于预防。 (一)疫苗 第一代疫苗:死疫苗、活疫苗 第二代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第三代疫苗:DNA疫苗(核酸疫苗) 1、死疫苗:伤寒、霍乱、流脑、钩体病等死疫苗。 2、活疫苗:BCG、鼠疫、炭疽、脊髓灰质炎、麻疹等减毒活疫苗。 二、人工被动免疫 输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过程。 抗毒素 用细菌类毒素多次给马注射,待其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