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7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ppt

发布:2015-09-04约3.39千字共4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Examination and strategy of prevention and therapy for bacterial infection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 细菌学诊断 ----以检测致病菌及其抗原或代谢产物为目的 血清学诊断 ----以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为目的 基因诊断 ----以检测致病菌特异性DNA片段为目的 取样部位 不同疾病、不同时期取不同部位标本 如流脑病人取CSF、血液或出血瘀斑;伤寒病人在病程1~2周内取血液,2~3周时取粪便。 尽可能取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 取局部病变标本,不可使用消毒剂,必要时以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拭干后取材。 粪标本:自然排便采集粪便标本时,取有脓血、粘液的粪便一小匙。液体粪便则取絮状物,一般取1~3ml,直接装入粪便容器或保存液或运送培养基中送检。 痰标本:采集标本前应用清水、冷开水漱口有假牙者应取下假牙。首先轻咳,咳出咽喉部的分泌物,弃去,再用力咳嗽,咳出肺部的痰液直接吐入无菌的容器中。若怀疑结核感染找抗酸杆菌,应收集24小时的痰液于清洁玻璃容器内。若怀疑放线菌感染,应让病人留取含有颗粒的痰液,实验室查到硫磺颗粒且弱抗酸,可以考虑放线菌感染。 早期采集 采集时间最好是病程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且必须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否则这份标本在分离培养时要加入药物拮抗剂。 尽快送检、冷藏运送 一般标本采集后最好在2h内送检,大多细菌可4℃冷藏运送、特殊(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需保温立即送检。 粪便标本中杂菌多,常置于甘油缓冲盐水保存液中。 注意安全 烈性传染病或病因不明患者临床标本的采集时应做好防护工作。 2、分离培养(isolation and cultivation): 所有标本原则上均应作分离培养获得纯培养后进一步鉴定,根据不同要求选用不同培养基。 分离培养比直接涂片镜检阳性率高,但需时较久;大多细菌16~24h,结核杆菌需4~8w。 分离培养是微生物学诊断的金标准。 分离培养  isolation and cultivation 分离培养是微生物学诊断的金标准,是最可靠的传统诊断技术。 (图为普通孵箱) 厌氧箱 厌氧袋 3、生化试验 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有别,藉此可对不同致病菌进行鉴别(如肠道杆菌)。 4、血清学试验: 含特异抗体的免疫血清+未知纯种细菌进行血清学实验,可确定致病菌的种和型。常见有玻片凝集试验。 5、动物试验: 主要用于分离、鉴定致病菌,测定菌株产毒性等。 常用动物:小鼠、豚鼠、家兔 接种途径:皮内、皮下、腹腔、肌肉、静脉、脑内等。 6、药物敏感试验 测定标本中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对指导临床用药及控制感染有重要意义。常用纸碟法和试管稀释法。 第二节 血清学诊断 采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血清或其他体液中有无相应特异性抗体及其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 在血清学诊断中,最好采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 结果:以抗体效价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或患者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升高≥4倍方有意义。 常用有凝集实验、沉淀实验、补体结合实验、中和试验、ELISA等。 优点:快速、灵敏且不受抗生素等药物影响。 玻片凝集实验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 PCR技术 DNA探针技术 DNA芯片技术 细菌学诊断基本方法 第四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防治 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方式 人工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 疫苗、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 抗毒素、丙球 自然免疫 自然被动免疫 胎盘、初乳 自然主动免疫 患病、隐性感染 人工免疫:采用人工方法将疫苗、类毒素等或含有某种特异性抗体、细胞免疫制剂等接种于人体,以增强宿主体的抗病能力。 一、人工主动免疫 人为地将疫苗(vaccine)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 常用制剂 疫苗 ----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 核酸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和治疗性疫苗。 类毒素 1、灭活疫苗: 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杀死而成。如伤寒、百日咳、霍乱等灭活疫苗。 优点:易于制备和保存。 缺点:接种剂量大;维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