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人口统计分析的基本指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Chapter 3 人口统计分析的基本指标
2.1 人口总数分析指标
2.1.1人口学方程式(增长数量)
即人口增长=自然增长+社会增长(机械增长),最基本方程式
2.1.2 人口增长率(增长速度)
基本公式:
年算术平均增长率公式:
年几何平均增长率公式:
年连续平均增长率公式:
2.2人口结构分析指标
人口结构就是根据人口集团的内容即性别和年龄等属性对人口集团进行的划分。人口属性包括性别、年龄、配偶关系、教育程度、行职业构成、城乡居住地类型等,其中性别和年龄是人口的自然属性、基本属性,其余属于社会属性。
人口结构分析适合于分组分析法,包括:
自然结构:age and gender,属于正规人口学范畴(formal demography)
社会经济结构:民族,行职业,教育,家庭结构等,属于人口研究的范畴(population studies)。
性别结构分析
人口年龄金字塔(population pyramid)
是形象地表示某一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的图形,水平条代表每一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数字或比例,垂直条代表各年龄组(可以是1岁或5岁组)。
Excel绘制人口金字塔时,选择条形图,并将女性人口设为负值。
2.2.1性别结构
性比例
性比例是指男性或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公式为
性别比
性别比是指以女性人口为100时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公式为
一般而言,较大区域的人口性别比或性比例都比较稳定。出生性别比一般为105-107,男性比例为51.8%,女性比例为48.2%。中国“五普”性别比为116,偏高。
2.2.2年龄结构
年龄百分比
年龄百分比是指各年龄或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由于人口规模不同,不同年龄组人口的绝对数差异较大,不具有可比性,用年龄百分比便可对两地人口年龄结构进行比较,发现年龄构成的差异。
人口结构系数
老年人口系数(OR)=
成年人口系数(AR)=()
少儿人口系数(CR)=()
其中老年人口系数是衡量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通常被称为老龄化水平。
抚养比或负担系数
少儿抚养比或少儿负担系数:
老年抚养比或老年负担系数:
总抚养比或总负担系数:
通过抚养比不仅可以观察人口年龄结构特征,而且也可以大致反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老少比
老少比又称老龄化指数,是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与0-14岁少儿人口之比,表示每名少儿人口相应有多少老年人口。它对年龄结构的变化比较敏感,可以用来考察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同时发生变化时的相互关系,特别可用来表示某区域的人口发展前景和发展持续性。公式为
老少比=
平均年龄
平均年龄是反映人口总体年龄状况的一项综合指标,是所有人口的年龄的平均值,公式为
中位数年龄
将全体人口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序,把人口分成相等两部分的那个年龄就是中位数年龄或称年龄中位数和人口对分年龄,公式为
年龄中位数组下限值+
衡量人口老龄化指标
通常衡量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指标共有以下六个:
老年人口系数();
老龄化指数();
老年人口密度指数();
老龄化速度指数();
年龄中位数
(年龄中位数组下限值+ );
少儿人口系数();
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
人口年龄类型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提出了划分人口年龄类型的标准,如表1所示。
表1:人口年龄类型划分标准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65岁老年人口比重
0-14岁少年人口系数
老龄化指数
年龄中位数 4%以下
40%及以上
15%以下
20岁以下 4%-7%
30%-40%
15%-30%
20-30岁 7%及以上
30%以下
30%及以上
30岁及以上 资料来源:《现代人口统计分析》,中国人口统计出版社,70页
人口老龄化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顶部人口老龄化(金字塔顶部老年人口增加形成的人口老龄化)、
底部人口老龄化(金字塔底部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下降形成的人口老龄化)
中部人口老龄化(金字塔中部中青年人口减少形成的人口老龄化)。
这三种类型的区分可以用老龄化指数来确定:
老龄化指数处于0.25—0.70之间的老年型人口为底部老龄化亚型;
老龄化指数低于0.25的老年型人口为中部老龄化亚型;
老龄化指数高于0.70的老年型人口则为顶部老龄化亚型。
三种老龄化类型产生的原因:
顶部老龄化:罩型,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人口惯性
底部老龄化:弹型,人口老龄化初期控制生育,生育率下降
中部老龄化:钟型,落后地区中年人口迁移出现两头沉高度老龄化后老年人口规模保持,鼓励生育导致少儿人口大幅度增加
2.3人口出生分析指标
2.3.1出生人数
出生人数是指离开母体时具有生命现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