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标重构】 1.学生能够在“海底地形分布图”上识别并标注各海底地形名称和范围,在“海底地形剖面图”上进行地形名称与分布位置的正确匹配,准确描述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2.学生能够运用“海底扩张示意图”以及“板块构造示意图”概括说明海底扩张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3.学生能够在“海底地形图”上,运用海底扩张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涉及的地理现象,并在解释的过程中能够指出两个学说在应用上的差别。 一、对于“去哪里”问题的回答 第六十页,共八十五页。 一、对于“去哪里”问题的回答 C、行为条件或情境 行为条件是指学习者表现行为时所处的环境。或者说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五页。 一、对于“去哪里”问题的回答 1、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比如“能据图说出…… 通过查字典……”、“在一张空白中国地图上标出……”、“可以带计算器”、“允许查词典”、“不用计算器,计算……”。 2、提供信息或提示,比如“根据下列一组图,能写300字的短文”、“给出一张历史人物表,……”、“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能……”。 3、时间的限制,比如“在10分钟内,能…… ”、“通过两课时的学习,能记住……”。 4、完全行为的情景,比如“在课堂讨论中, 能叙述……要点”。 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 行为条件: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五页。 一、对于“去哪里”问题的回答 D、行为标准或表现程度 行为标准或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比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叙述,“至少写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也就是说,完成时间限制,如5分钟解答某问题;完成行为的准确性,如答案的正确率至少达到80%;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如解答到小数点后第几位。 第三十页,共八十五页。 1、学生能在3分钟内,朗读完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案例: 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规范 2、观察世界交通图,在5分钟内说出世界上主要的海峡、运河的分布,列表比较冬夏季风的源地、气压中心、风向…… 一、对于“去哪里”问题的回答 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五页。 一、对于“去哪里”问题的回答 先比较下面两种不同教学目标的表述: 目标甲:某教学参考书为《散步》一课制定的教学目标(以下简称“目标甲”):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并仿写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短文。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对称句,领会文中这类语句的亲情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体会三代人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美德。 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五页。 一、对于“去哪里”问题的回答 目标乙:某教改研究者为《散步》一课制定的教学目标(以下简称“目标乙”), 1、听读或速读全文,将文中所写的几个人用横线一一标出,并根据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的要求,从上到下作适当排列; 2、用曲线一一标出使你喜欢某某人的语句,并一一说明使你喜欢他的原因; 3、朗读亲情最浓的一段文字(即第8段),用圆圈一一标出重点词语,并一一指出这些词语饱含了怎样的浓浓亲情; 4、文章末句说:“……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在“世界”下面标上三角号(△),并分析这句话的特点和含意。 5、利用双休日或假日,主动和长辈一起到清新的大自然中做些健身活动,并结合自身的体会写篇短文,带到班上交流。 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五页。 一、对于“去哪里”问题的回答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的区别 【教学课题】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解题思想与一般步骤,学会利用一次方程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验方程思想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利工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3、在与奥运会有关的实际问题情景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用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五页。 一、对于“去哪里”问题的回答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的区别 教学重点的本身就是教学目标的一个部分。 书写教学目标,可用“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连接知识、方法等内容,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只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因此,书写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应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