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辛亥革命》概要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背景材料 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 2、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3、直接目的:平内乱、消外患、固皇位 4、动机:反动 5、客观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经济、阶级) 清政府新政的相关措施 政治:裁冗官衙和军机处、设内阁、资政院咨议局、初行三权分立、地方自治 法律:颁《大清新刑律》,仿西方体例。 经济:强调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设立商部,出台保商措施。 教育:废科举,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军警:编练新军,仿照西方设立警察制度。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条件: 2、思想武器: 3、两个中心: 4、三个思想家: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 (2)材料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3)材料三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4)材料四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四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背景与条件 2、革命爆发( 1911.10.10 )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高潮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背景与条件 2、革命爆发( 1911.10.10 )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高潮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背景与条件 2、革命爆发( 1911.10.10 )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高潮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辛亥革命的失败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化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 实际意义在于( ) 4、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时间: 总统: 国旗: 国都: 纪元: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概况: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五色旗 南 京 公 历,民国纪年 性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讨论:临时约法的各项内容和封建专制相比分别有那些进步? B.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宗教信仰等项自由,有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 C.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封建社会法律规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主权在民 确认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法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思想 实行责任内阁制 (1)内容: (4)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 民主宪法 (2)性质: 1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3、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4、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5、实行责任内阁制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3)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清政府 袁世凯 帝国主义列强 革命党人 立宪派旧官僚 军事进攻 政治讹诈 任命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施压 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形势 革命党人面临那些压力?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