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处理、学生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等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结构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对外关系中三个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一是郑和下西洋,二是戚继光抗倭,三是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根据新课改理念和学生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适当的调整:一是明朝对外关系友好篇、二是明朝对外关系冲突篇,以此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航海水平在世界的先进地位,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占的地位和《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我拟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为: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2、教学难点:根据对学生认知结构、认知特点的分析,我拟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为:郑和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本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能力,既有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些理性分析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并且学生自我表现欲较强,思维活跃,在历史课堂上通过积极地创设历史情境与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学习到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