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1.doc

发布:2019-12-05约4.7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 2、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体会作者用词不达意准确、形象地来描写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特点。 4、学习作者严于自省,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难句。 2、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3、学习作者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工,但是,四面又明蝴是严科,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清课文脉胳,研读1、2、3段。 一、导入新课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理清课文脉胳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1) 第三部分(12) 四、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一部分 1、 朗读12段 2、 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 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情如何? 明确:悲哀。 教师:从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里很悲哀,这种悲哀的心情一直到文章的最后,作者是怀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说“悲哀”二字是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研讨第二部分第3段 1、朗读第三段,讨论回答: (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 点拨:弟弟 喜欢 “我” 嫌恶,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 (2)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 点拨: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 (3)“我”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事,那么“我”认为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有出息的孩子干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补充:兄弟二人的不同态度,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我”的毒害,而小兄弟因年幼,持有一颗天真的、真挚的童心。 五、作业:反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标: 1、研读4—12段。 2、理解难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4—12段 (一)4—11段研读 1、朗读第4段,回答: “我”用怎样的行动虐杀小兄弟的少年天性?从“我”的行为,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教师点拨) 教师补充:“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慌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这是对小兄弟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突出了小兄弟被发现后的那害怕心态。 2、朗读5—11段,思考、讨论并回答: A、 事隔二十余年后,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思想的醒悟) B、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会么说是“不幸”看了? 点拨:因为意识到自己错了,很后悔和自责。 C、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是不是就让它错下去?我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在这此方法中,最可行的方法是哪一种? 点拨:补过(“我”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和反省),5种,最可行的方法:去讨他的宽恕。 D、我用最可行的方法去讨他的宽恕,我得到宽恕了吗?为会么没有得到宽恕? 点拨:没有,因为他已经不记得这件事了。 E、因为他不记得此事了,我心里就轻松起来了吗? 点拨:没有轻松,反而更加沉重、更加悲哀。 (二) 研读12段 1、朗读第12段 2、概括本段内容 3、难句理解: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工,但是,四面又明蝴是严科,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句话不仅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永远的哀伤,虐杀者有了醒悟的痛苦,而被虐杀者却已经忘却了,觉悟者永远无法弥补过错。 第三课时 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 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品味文章语言。 学习文章用词准确、形象的表达方法,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某个人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 例: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希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