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认知发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认知发展
社会认知发展的概述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与他人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这种认知可以理解为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个体的社会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影响着这个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特别强调结构和过程。
社会认知是一种研究社会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范式,是一种研究思路。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构,二者相互结合。重视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人的能动性。
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和繁荣
广义的社会认知包括很多方面,如信息加工范式的社会认知、早期归因理论、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等。以往研究中只注意了对物体的知觉过程,忽视了知觉主体本身的研究,1947年,布鲁纳首先提出了社会知觉的概念,50年代以后,人们围绕社会知觉到社会印象再到社会判断以及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这个完整社会认知过程展开了研究。
现代社会认知研究也就是狭义的社会认知研究,是指基于信息加工范式的社会认知研究。20世纪70年代前期,现代社会认知兴起,它主要是介于认知心理和社会心理学之间,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领域。并且在1984年,有两本关于社会认知的专著出版。此后迅猛发展。但并未形成统一理论,主要因为研究者的不同着眼点和学科背景。
社会认知既是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范式,也是他们的研究内容。现代社会认知研究兴起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与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发展有关,很多学者从一开始关注简单的信息加工过程如河内塔问题等到研究个体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关于社会信息加工的研究不断兴起。另一个是由于世界范围内越来越重视社会问题,比如吸毒、种族歧视等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些问题,所以现代社会认知研究兴起。
皮亚杰学派的社会认知发展研究
皮亚杰对自然认知和社会认知的研究都很卓越,受皮亚杰理论影响的领域很多,如观点采择研究、道德认知发展研究、心理理论研究等。他认为儿童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其中认知发展是一个更基本的过程。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都可以从相应的认知发展阶段中找到根源。例如亲子关系发展中儿童的分离焦虑的产生是以客体永久性为基础的。
社会认知与情绪、行为的关系
认知、情绪和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三个方面或内容,但是一些心理学工作者的兴趣只偏向其中一方面忽视了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1)来自情绪理论的解释,认为个体的社会行为和情绪反应部分的取决于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加工和情绪反应最终要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主要以三种理论为代表:情绪的外周理论,坎农—巴德理论、情绪的认知理论。(2)情绪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在做社会行为时,情绪反应对社会认知的作用也是相当大的。1、情绪反应和社会判断情绪状态会影响人的认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讲的这个。情绪也会影响社会认知的效率。有人认为情绪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有两种机制:一方面,人在做出判断时,情绪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来源,特别是某些判断本身就是个体对目标的情感反应,也就是说有时判断、决策本身就是情绪情感反应。另一方面,情绪状态会影响个体对目标的评价,就如个体在心情好时比心情不好时对同一目标的评价更积极。2、情绪反应和社会信息加工策略。人的情绪状态不好时,更可能运用系统的、数据驱动的信息加工策略,更关注细节,而情绪状态好的人更容易基于先前经验和知识结构采取自上而下的加工策略,较少关注细节。此外,个体处于好的情绪状态下时比处于不好状态时更容易出现刻板印象,对目标评价的客观性也降低。3、情绪反应和个体对社会情境的认知。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会根据情境的需要,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采取不同的认知策略。人对于目标和社会情境的特殊性是十分敏感的,根据不同的情境需要,会相应的决定采取需要花费大量认知资源的系统加工策略,还是采取花费较少认知资源的策略性加工策略。
智力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关系
关于智力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关系目前研究大多是相关研究,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其智力水平之间必然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于智力发展的相关因素也很多,如家庭教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等。总的来说,儿童青少年智力发展与社会认知发展不是平行的,也不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但在发展水平上是比较统一的。
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关于社会认知的发展,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观点:一种是过程观,主要以弗拉维尔的社会认知发展模型和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为代表。一种是结构观,主要是由皮亚杰开创的。
弗拉维尔的社会认知发展模型认为,自我既可能拥有关于他人的认知,也有对于自己的认知。社会认知能够包含个体间或群体间的各种不同关系和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既可以用分离的方式考虑自己和他人,也可以考虑相互作用中的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弗拉维尔认为成功的社会认知要满足三个条件:存在、需要和推论。存在,指一个人认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