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社会化发展与教育.ppt

发布:2023-09-11约1.98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引言—— 你了解自己所处社会的行为要求、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吗?你了解自己的父母、教师、同学和朋友吗?你了解自己吗?你在做出重大人生抉择时,受谁的影响最大呢?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与个体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  第二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第一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82),一名美国精神分析医生,也是当时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建立了代表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个性的发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从情绪、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整体发展来研究个性发展。因此,埃里克森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第三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一、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他把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划分为八个阶段: 1、信任感与不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主动感对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 5、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6、亲密感对孤独感 7、繁殖感对停滞感 8、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 第四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二、心理社会发展的教育意义 第一,埃里克森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第二,埃里克森从整体上,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中,考察了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形成发展,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它们的发展历程。 第三,埃里克森的理论阐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一生的发展,体现了研究人的终生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的发展实际,也是最早研究人的一生发展的心理学家。 第五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知。由自我认识、自 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种心里成分构成。 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所具有的情绪体验和态度。 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身行为和心理活动自觉而有母的的调整和控制。 第六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 婴幼儿的自我意识 学龄初期儿童的自我意识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特点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第七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第三节 道德发展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道德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道德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是公道的基础。 在1930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等著作中,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八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儿童道德发展四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7、8岁)又称他律阶段 3.可逆性阶段(8-10岁)又称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10-12岁) 第九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道德发展与认识发展。该理论认为 : 1、道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 2、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 3、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人的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 第十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二)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基本思想 : 1、前习俗水平(0-9岁)。 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 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2、习俗水平(9-15岁)。 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 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 第十一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 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 第十二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三、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挑战 柯尔伯格普遍取向的道德观,较高的阶段也是较好的阶段。 柯尔伯格揭示了他的道德发展心理学的哲学前提:其普遍性的道德观,并非指基于所有文化,而是指就道德原则而言是普遍的。方法论上的非相对主义。 实际上,柯尔伯格强调了任何文化中的人只要处于第五或第六阶段,就有能力发展普遍化的原则,超出该文化的习俗性道德, 第十三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