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 认知社会发展与教育.ppt

发布:2018-10-15约4.47千字共6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二、发展的顺序与方向;2、近末梢梯度 发展是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进行的。这叫“近末梢梯度”。 ;;三、发展的一般趋势;四、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四)学校教育因素 1、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2、主导作用表现在 A、学校教育能充分地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 B、学校能引导和排除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当社会生活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来教育学生。 当社会生活环境与教育目标不一致,学校可以抵制和排除其侵蚀,引导学生正面发展。 C、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校教育,才能是大多数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的特征;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同化;? 熊猫属于属于熊科,还是猫科;顺化;同化与顺应的关系;二、认知发展的分期;;(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二)思维准备阶段(2-7岁);;(三)思维阶段-(7-11岁);(四)抽象思维阶段(11-15岁);假设推理;三、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2、课程专家根据皮亚杰的发展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A:既然个体经历4个不同的认知阶段,课程设计与安排应配置符合儿童各阶段认知和思维特征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儿童)依照自己认知方式将课程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或图式。 B:对儿童的教育内容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学生只能同化他们能“同化”的课程与教材(新知识)。过高地提高儿童的学习内容,很容易照成儿童“心智灼伤” C:,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也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成人式的抽象说教并不能获得儿童的真正的理解,也就不能获得其认同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对儿童的教育,应因“期”施教。;;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给予教师或父母最大的启示有:;第三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及教育意义;艾里克森(Erik Erikson)(也译着“埃里克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医师,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跟随安娜?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之女)接受过系统的精神分析训练。 他继承了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以及人格发展阶段论。但对弗洛伊德过份强调本我强调性本能论的观点却并不赞同,他与安娜弗洛伊德一样,更重视文化和社会以及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考察自我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提出了自己具有独到见解的人格发展渐成说和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二、艾里克森心理社会性的各个阶段;(一)、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BasicTrust)对基本不信任(BasicMistrust)的心理冲突——形成“希望”积极品质;;;在这个阶段,假如婴儿具有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则形成“希望”的积极品质。一个具有希望品质的人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对未来怀有热切的期待。只有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的儿童对未来才会怀有希望,因为缺乏必要信任感的儿童为眼前的需要而忧虑,无暇顾及未来,因而不可能对未来怀有希望。;(二)、儿童期(2~3岁):自主(autonomy)与害羞和怀疑(shameanddoubt)的冲突——形成“意志”积极品质。;;(三)、学龄初期(4~5岁):主动(initiative)对内疚(guilt)的冲突——形成“目的”积极品质;(1)若父母能鼓励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理解儿童,耐心地回答儿童的问题,儿童会形成主动性,能以积极主动且又自信的方式对待面临的一切事物,并形成一种称之为“目的”的积极品质,目的在艾里克森的理论中指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和勇气。 (2)若父母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儿童的主动性与好奇心,讥笑或惩罚儿童的独创性,儿童就会缺乏信心,每当主动干一件事时,就想起父母的讥笑或惩罚,因而缩手缩脚、难以成功,导致内疚感的产生。这样的儿童往往循规蹈矩,缺乏进取精神,倾向于依赖他人。;(四)、学龄期(6~11岁),勤奋(industry)对自卑(inferiority)的冲突——形成“能力”积极品质;(1)若儿童在学校里经常能获得成功,并获得家长和教师的承认与奖励,则勤奋感就会进一步发展。若儿童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则形成“能力”的积极品质 (2)若儿童得不到正确的指导,经常体验到学业失败的苦涩,儿童就会产生自卑感,感觉自己不如他人,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成员。自卑感也可能由以往发展阶段中的不足所导致。艾里克森相信,上述发展中的不足可通过教师的努力而得到克服。教师积极地鼓励和引导,相互信任师生关系的建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