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演示课件.ppt

发布:2019-02-20约9.42千字共8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皮亚杰又将前运算阶段分为两个亚阶段: (一)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精选编制 (一)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儿童出现了象征功能,所谓象征功能指应用一种事物(语词或物体)去替代或代表其他事物并引发相应的心理表征的能力。也就是说,此时的儿童能够凭借“意义所借”来象征“意义所指”的事物,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在头脑中建立外部世界的模型(运用表象、语词等符号)。 精选编制 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随着儿童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一系列各自发生在特定瞬间的实际活动,可以用一些表征系统来反映。这类表征系统能以几乎是同时呈现的方式把过去、未来以及现在的活动或事件,把空间距离远的或近的活动与事件,都在头脑中完整的显现出来。” 精选编制 皮亚杰认为,“意义所借”和“意义所指”的分化就是思维的发生。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皮亚杰指出应该特别注意对符号(symbols)和信号(signs)二者加以明确区分。在表征系统中,符号本身(意义所借)与符号所表示或象征的东西(意义所指)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不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而存在于认知主体的主观意识中。 精选编制 例如儿童游戏时,用竹竿当马,用板凳当车;这里,竹竿、板凳就是“意义所借”,而马和车就是“意义所指”(被象征的事物)。在此情况下,是通过儿童的主观想象把这二者联系在一起。 精选编制 对信号来说则不然。信号是客观事物本身的一个属性或组成部分,它对客观事物的出现可以起预示作用。例如,有脚步声,表明有人来,鱼标下沉,表示有鱼儿咬钩。脚步声、鱼标下沉都是信号。在此情况下,“意义所借”(脚步声、鱼标下沉)是“意义所指”(人、鱼咬钩)的一个属性或一个组成部分。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就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而不存在于认知主体的主观意识中。 精选编制 象征思维又叫前概念思维。这是由于这一阶段儿童运用的概念尚未达到普遍的、真正意义上的概念化水平,即缺乏概括性和一般性。这一时期儿童已经逐渐掌握语言,但他们拥有的词汇很贫乏,没有形成类概念。 精选编制 归纳起来,象征功能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领域:1) 延迟模仿:动作发生一段时间后被重复;2) 言语回忆:动作发生一段时间后用言语重复;3) 假装性游戏:在游戏中扮演周围世界中成人的角色;4) 绘画:“画出来的表象”。 精选编制 (二)直觉阶段(4~7岁) 这一阶段是儿童智力由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的过渡时期。此时,儿童会进行分类、排序、确定数量等,但不知道这样做根据什么原则。 此本阶段儿童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仍然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二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运算思维就要到来。 精选编制 有人曾用两个不同年龄孩子挑选量多饮料的例子对此加以说明:一位父亲拿来两瓶可口可乐(这两瓶可口可乐瓶的大小形状一样,里面装的饮料也是等量),准备分别给他一个6岁和一个8岁的孩子,开始两孩子都知道两瓶中的饮料是一样多的。但父亲并没有直接将两瓶可乐饮料分配给孩子,而是将其中一瓶倒入了一个大杯中,另一瓶倒入了两个小杯中,再让两个孩子挑选。 精选编制 6岁孩子先挑,他首先挑选了一大杯而放弃两小杯,可是当他拿起大杯看着两个小杯,又似乎犹豫起来,于是放下大杯又来到两小杯前,仍是拿不定主意,最后他还是拿了一大杯,并喃喃地说:还是这杯多一点。这个6岁的孩子在挑选饮料时表现出了犹豫地选择了大杯)。在6岁孩子来回走动着挑选量较多的饮料时,他那8岁的哥哥却在一旁不耐烦而鄙薄地叫道:笨蛋,两边是一样多的如果你把可乐倒回瓶中,你就会知道两边是一样多的,他甚至还亲自示范了将饮料倒回瓶中以显示其正确性。 精选编制 从这个6岁孩子身上可以充分体现出直觉思维阶段儿童思维或智力的进步和局限性。数周前毫不犹豫地挑选大杯说明他的思维是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的,他对量的多少的判断只注意到了杯子大这一个方面,而当他此次挑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迷惘则说明他不仅注意到了杯子的大小,也开始注意到杯子数量,直觉思维已开始从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但他最后挑选大杯表明守恒和可逆和可逆意识并末真正形成。 精选编制 6岁儿童挑选可乐过程表现出的迷惘和犹豫其实也是一种内心的冲突或不平衡,即同化与顺应之间的不平衡。过去的或是说现存的认知结构或图式(同化性认知结构)已不能解决当前问题,新的认知结构尚未建立。不平衡状态不能长期维持,这是智力的适应功能所决定的,平衡化因素将起作用,不平衡将向着平衡的方向发展,前运算阶段的认知结构将演变成具体运算思维的认知结构。守恒性和可逆性获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