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与创新教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科学研究进入对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理论概括阶段。——理论自然科学形成 1755年,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取消牛顿的“第一推动假说”);(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1828年,维勒合成人工尿素,元素周期律; 1830年,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中提出了地质渐变论;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近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蒸汽机技术革命及产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及产业革命 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以19世纪自然科学为基础,确立了唯物辩证自然观。它阐明了自然界从天体、地球、生命到人类的辩证发展。 19世纪末的三大发现(X射线、反射性和电子)证明物质不等同于原子及其具体特性的可变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随着自然科学、技术与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自然观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20世纪科技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0世纪初的相对论否定了机械唯物主义绝对时空观;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否定了机械决定论和因果决定论。它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0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系统科学、生物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等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发展形态。 思考题: 1、比较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与古希腊医学(《希氏文集》)的异同。 2、中国传统医学与自然观的关系如何? 自然辩证法概论 硕士生公共理论课程 第1讲 自然辩证法 与创新教育 一、自然辩证法是什么 二、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与创新教育 四、科技的发展与自然观的演进 一、自然辩证法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①学科性质:具有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特点: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 ?围绕科学技术的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的研究领域。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线索:以科技为中介探讨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科学技术——自然界。 人是主体,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承担者;自然界是客体,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科学技术是中介,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工具。 ②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它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领域,以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 自然观——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即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科学技术观——研究科学技术的本质、发展规律,即科技发展的辩证法。 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方法的性质和规律,即科技研究的辩证法。 科学技术社会论——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追求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即科技社会互动的辩证法。 ——包括科技社会经济发展观、科技伦理观、科技文化观、科技社会运行观、科技异化观等。 自然辩证法的邻近科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 注意自然辩证法与其邻近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二、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前史 古代人总体考察自然界 近代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发表,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开始。 1543年,维萨留斯出版《人体结构》。 培根和笛卡儿创立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培根:经验论的认识论、归纳法的方法论; 笛卡儿:唯理论的认识论、演绎法的方法论。 2、创立 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数学手稿》、《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资本论》;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自然发展史,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社会发展史。 马恩的自然辩证法—— 创立了辩证唯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