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长期以来,机械训练、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思想,压抑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这种困境,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散思维,提高综合素质。本文从变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出发,简要阐述了几种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的策略,希望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应用原则;运用策略;教学效果
变式从心理学上是指从不同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使非本质要素变异,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概念。在数学中它是指相对于某种范式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更改问题的情境或改变思维的角度,使保持物质本身特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非本质属性的变化以揭示其本质属性的过程。变式教学在教学中有很多的应用形式,如“形式变式”、“内容变式”、“方法变式”等,这些变式的过程中都需要讲究一定的原则,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和效果
一、变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数学教学是师生围绕基本目标而进行的双向活动[1]。因此教师在进行变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制定出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2.启迪思维原则
数学教学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在利用变式教学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暴露过程原则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发展其数学能力的有效措施[2]。运用变式教学模式教学,应特别强调暴露出数学思维过程,讲解概念要求构建情境,提供素材,揭露概念的形成过程:讲解定理或公式要求模拟定理和公式的发现过程;例题、习题的教学要求探索变式,拓广成果,对解题思路进行内化、深化探索,总结升华,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
4.主体参与原则
运用变式教学模式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动参与,注重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去观察、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一方面应努力创设启发引导的主题情境,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另一方面,应用流和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求知欲,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个体
5.探索创新原则
要是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养成积极探索、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激励氛围。运用变式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挖掘教材教法新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也要精心设计创造性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进行启发和指导,再者对于已经具备基本参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鼓励其抛开模式,自主创新,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探索创新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变式教学的策略
1.从概念的特点出发引入变式教学
初中数学概念一般具有抽象性、典型性、实践性、直观性、逻辑判断性、系统性等特点,在运用变式教学时,要掌握这些特点,从基本的概念出发进行变式,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3]。例如在学习“负数”概念的引入时,由于学生原本的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观念与负数进行相对应,所以需要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来引进负数
例:搬运100个瓶子,每个做到目的地得到运费2元,打碎一个赔3元,假如最后某人得运费160元,问途中打碎了几个瓶子?这道题目中可以进行几种变式,引进学生对负数概念的认知:
变式1:如果最后得0元,问途中打碎了几个瓶子?
变式2:如果打碎了50个瓶子,那么他得款多少?
变式3:计算得30赔15,得12赔18,得0.5赔0.8几种情况的结果是多少?
变式4:如果用“+”表示“得”,用“-”表示“赔”,那么上面的情况应该怎么表示?
通过对这几个变式的理解和逐级引导,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负数的概念和实际意义,提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变式教学也不例外。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这部分内容时,为充分利用好章节前的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在课前预习时,向学生发放一块长为80cm,宽为60cm的硬纸板,并要求学生“利用这块长方形的硬纸板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自我制作。然后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