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例谈变式训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精】.doc

发布:2018-12-24约2.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快乐 例谈变式训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巴东县水布垭镇长岭中学 邓明世   恍惚间,在初中教学一线进行数学教学已到了第六个年头,回想一下,觉得以前总想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但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却不如人意:许多我认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在一次次考试中,只要对问题的背景或数量关系稍作演变,部分学生就无所适从;在讲解时也由于我个人经验不足,总是直接把自己的解题思路灌输给学生,就题论题, 对一些学生薄弱的地方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处理方法单一,缺乏演变,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不够,课堂也变得枯燥无味;最终,大量单一的、重复的机械性练习,达到的不是“生巧”,而是“生厌”,它不仅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无所裨益,而且还使部分学生逐步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想要改变上面所提到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佳的效果,关键是我的数学课堂教法上要有所改变。刚好,我们数学组对“变式训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策略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参与其中并在教学中进行应用后,我发现,变式教学是有效的、重要的教学手段。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变式教学,可以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也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而变式教学就注意到了教材前后知识的衔接,题目设计由易到难,形成一定的层次,循序渐进,通过对各题的分析,概括出各题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以达到由一题向另一题的迁移、对一般原理的进一步认识的目的,让我们的数学活动有层次的推进。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我在讲第十一章三角形的第一节中的“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时候,对教材29页第9题做了如下改变: ABCDPABCD 教材29页第9题:如图1,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B+ADBD,DP+CDPC。 A B C D P A B C D AB A B C D E 图1 图2 图3 变式训练1:如图2,△ABC内部有一点D,连接BD,CD,试证明:AB+ACBD+DC。 变式训练2:如图3,△ABC内部有两点D、E,连接BD,DE,EC,试证明:AB+ACBD+DE+EC。 由教材习题的解法进一步引出变形题目的证明方法,让他们明白,给他们的三角形只是一个命题背景,只是设置给他们的障碍,真正要使用的三角形还需自己构造,然后才能使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基础知识来解决问题。至于变式2的辅助线做法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延长DE交AC于点M,反向延长DE交AB于点N,也可以延长BD交AC于M,延长DE交AC于点N,让学生体会证明方法一样,辅助线方法可以改变。这个问题甚至可以衍生到三角形内部有3个点,4个点等形式。 后面讲述了三角形的中线和全等三角形后,本题还可变式如下: 变式训练3:如图4,BD是△ABC的中线,试证明:。 思路提示:要证明的不等式变换一下得2BDAB+BC,而图中没有2BD,那么想到延长BD至E,使得DE=BD,这样2BD就出现了,连接CE,如图5。在△BCE中可使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到BEBC+CE。在证明△ABD≌△CDE即可得CE=AB,代换之后即可得结论。 图4 图5 这样层层推进便于大部分学生理解,并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抓住每个条件所起的作用,透过表象努力去探索问题的本质。对教学效果而言,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变式教学对定理教学有促进作用 概念,在数学课中的比例较大。能否正确理解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概念通常比较抽象,学生感觉枯燥,学习起来索然无味,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就显困难。通过变式等手段,不仅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渡过难关,而且还可加深学生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期在讲述第十三章轴对称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垂直平分线时,对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理解,学生做的不够好。能够理解点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却因为不能把这个知识点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总是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如何判断一条线试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于是用下面的演化例题里辅助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图6 图7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