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秋水.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课 《秋 水》 ——庄子 考纲要求: 1.理解本文“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中心论点,体会其现实意义;理解文章自始至终贯注着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天教育限制的观点。 2.说明文章开头景物描写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 3.认知本文以寓言方式说理、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艺术特色;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体会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认知运用类比法、对比法、例证法进行说理的地方,理解例证与喻证的主要差别;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认知文中的反诘句,体会反诘是更有力的肯定。 一、作家作品 庄子:战国时人。老子后道家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文章想象丰富,善用寓言。 二、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三、疑难词句 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东面:面朝东;东:动词,向东) 2.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 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小看,以……为少,动词;轻:轻视,以……为轻,动词) 4.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停止;虚:虚空) 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因为; 自多:自夸;多:自负) 6.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 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现在我看你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 8.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 9.拘于虚也。 (虚:居住的地方) 四、课文翻译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秋日的雨水按照季节来临,千百条小河注入了黄河。(黄河)水流之大,大到河的两岸和水中洲岛都无法互相分辨牛马的程度。于是乎,河伯欣然高兴,认为天下美景都汇总到了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进,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改变了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懂得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难以穷尽的气势,我如果不是亲自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北海若说:“井中之蛙不可能跟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到居住地点的限制;只生长一个夏季的小虫不可能跟它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限制;孤陋寡闻之人不可能跟他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现今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鄙陋,所以可以跟你谈论大的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永远装不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被排空。它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大海它超过江河的流量,不可用数字来计算。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为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骄自傲,(原因)在于我认为自己形体得之于天地,气息来源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存在于高山之上,正感到自己见闻很少,又怎么会自傲自夸?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壘空之在大泽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