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荒漠化的防治--西北地区为例zmj.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结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世界的气候变迁等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发展。 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过度开垦 a.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丝绸古道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分析 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 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红柳 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毛或刺,或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 宁夏毛乌素沙地草方格固沙 一方面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截流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生存。 b工程措施——流沙地区——设置沙障 3、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 (1)建立防治荒漠化试验推广站,创造出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 (2)我国政府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 ??? 荒漠化在全球各大洲均有分布,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地球陆地面积1/4的范围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而且荒漠化还以每年5000~7000平方公里速度在扩展。 ?? 中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约为33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4%,实际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即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 沙化面积目前正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自2002年1月1日起实施。 基本概念 1.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2.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变异 (2)人为原因:过度经济活动 3.具体表现: 林地退化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 4.类型: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 D 2.1 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为例 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位置和范围、地貌和地形区 长城以北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 行政区:新、宁、甘(或陇)、内蒙古 的大部分,吉、辽、冀、陕等省区的 小部分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山脉与盆地相间分布 大兴安岭以西 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干 旱 海陆位置 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远离海洋 深居内陆 青藏高原隆起 高山环绕盆地 高原面积广大 地 形 2、自然特征----干旱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A B C 降水量逐渐减少 干旱 的气候 物理风化 和风力作 用强,多 戈壁和沙漠 大风日数 多,且集中在 冬、春两季 平地多 沙质沉 积物 动力因素 物质因素 (1)干旱的气候与荒漠化 -----潜在因素 基本条件 温带 大陆性 气候 加剧 少 多 降水的变率大 出现异常 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荒漠化 抑制 (2)气候异常与荒漠化 ——主要自然因素 返回 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 过度樵采 为了增 加收入 无节制采掘药材发菜 严重破坏草场 加速荒漠化 燃料需求多 樵采天然植被 破坏固沙植物 人口激增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一些不法农民到内蒙古自治区去搂发菜, 严重破坏植被,成了沙尘暴的主要风沙源 之一。 不法分子在本已枯黄的草原上挖发菜。 超载 放牧 短期的经济利益 草场载蓄 量降低 土地 沙化 牧草生长 能力、土壤 结构破坏 加速草原退化、 沙化过程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沙区边缘 本身存在荒漠化的威胁 缺少防护林 土壤易受风蚀,肥力逐年下降 经济效益差而弃耕 植被恢复困难,继续遭受风蚀 荒漠化 人口的压力 耕作技术落后, 灌溉措施不当 干旱的气候 b.绿洲地区 盲目开垦 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 次生盐碱化 荒漠化 荒漠地区 灌溉区地下水位上升 土壤中的盐分在土壤中积聚 外来引水 强烈的蒸发作用 土壤盐渍化 灌区放弃 灌溉与次生盐碱化 旱农垦区周围草原牧区 能源缺乏地区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破坏防风沙的机制 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使植被生长衰退,导致荒漠化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干旱的内陆地区 返回 活动:P21 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