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ppt

发布:2016-06-17约2.52千字共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荒漠化的定义、表现 荒漠化就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阅读课本P17 图2.2思考题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并分析原因。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 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反映降水越少,荒漠化的程度越强。原因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阅读图2.3回答思考题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 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1、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干旱的气候与荒漠化----潜在因素 (2)气候异常与荒漠化----主要自然因素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 1、农牧界线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农牧界线向北推进,标志着人类生产方式的改变。以牧业活动为主时,对草原破坏程度差;当以农业活动为主时,把草原垦辟为耕地,极易遭成风力侵蚀,造成沙荒地。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生物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防治荒漠 梭梭、柠条、沙拐枣、 胡杨、红柳 活动:P21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 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 ℃,可想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mm,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略 3、一是导致草场的进一步超载,二是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其结果都会造成荒漠化的发展。 4、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环境整治。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 北方农牧过渡地带 塔里木盆地 河西 走廊 造成的后果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不同历史时期 地区 经历汉、唐、明、清 ①人们对河流上游 地区的过度开垦, 大量破坏固沙植被,绿洲水源枯竭; ②战争;③瘟疫 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 汉代以来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向河流上游退缩 清代初年 大规模移民开垦 农牧界线向西北推进几十到几百千米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人口压力所迫和管理失误 荒漠化趋于严重 思考:P26 1、农牧界线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 该地区的荒漠化?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 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在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高于牧业,因此就有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特别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度开垦——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土地肥力减弱——再度开垦——荒漠化加剧”的恶性循环。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内容和原则 (1)内容 (2)原则 坚持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预防潜在、扭转发展、恢复荒漠 (3)治理重点 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2、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 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 (1)合理利用水资源 * 次生盐渍化 石质荒漠化 土地沙漠化 一、荒漠化的概念和分布 2、荒漠化地区的分布 世界荒漠化的分布 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大兴安岭以西 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新疆、宁夏和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 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1)地形特征 A B C 分析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特征? (2)气候特征 ——干旱 A B C 降水量逐渐减少 降水量最多的是在几千米? 北坡降水与南坡降水有何差异? 2000米 北坡〉南坡 北坡属于迎风坡,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 绿洲主要分布于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 原因:有高山冰雪融水汇集而成的河流,以及盆地的地形。 三、西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