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本节课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演变过程以及对外交往的发展。教材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分别介绍了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政策和成就,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我国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历史脉络,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政策,提升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锻炼其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论证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能够通过分析史料来理解历史现象。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技巧。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但历史解释和历史论证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在素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但个别学生可能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的问题。在行为习惯上,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也有部分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针对这些学情,教学设计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素养。
对于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材。
2.辅助材料:收集与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相关的历史文献、地图、时间线图表,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
3.教室布置:准备多媒体设备,设置讨论区域,以便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首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上一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我)提出问题:“请大家想一想,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与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为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做好铺垫。
2.课程导入
-(我)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我)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古代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
3.第一环节: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我)讲解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重点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民族关系的处理。
-(我)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讲解其历史意义,并引导学生探讨其对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影响。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我)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对后世的影响。
4.第二环节:唐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我)通过展示唐朝和宋朝的疆域图,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
-(我)讲解唐宋时期的对外交往,重点介绍“海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
-(学生)分组讨论唐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5.第三环节: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我)讲解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重点介绍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统治和融合。
-(我)展示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如郑和下西洋、葡萄牙人的到来等。
-(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特点,以及与前期相比的变化。
6.课程总结与拓展
-(我)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发展历程。
-(我)提出问题:“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
-(我)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7.课堂作业布置
-(我)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短文。
-(我)提醒学生注意查阅相关资料,合理运用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