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24).docx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24)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24)
教材分析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24)”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及构成。本节课是化学学习的入门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及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分子和原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2.实证推理与模型认知:使学生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型。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生活中合理使用化学知识,关注环境保护。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及其区别与联系。
难点: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的关系,以及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解决办法:
1.利用分子和原子的模型,直观展示它们的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的认识。
2.通过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和原子的结合,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中发现微观规律。
3.设计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蒸发、溶解等,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行为。
4.采用问题驱动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本质特性。
5.强化概念教学,通过反复练习,加深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内容,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教材或复印的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收集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以便于直观展示微观结构。
3.实验器材:准备分子模型、原子结构模型、显微镜、实验用玻璃器皿等,确保实验安全可行。
4.教室布置:设置实验操作区,保证学生安全进行实验;划分讨论小组区域,便于学生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水的蒸发、食盐溶解等,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思考。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化学基本概念,如元素、物质等,为引入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4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结构及其区别与联系。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水分子的结构模型,解释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子行为,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特性。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分子和原子相关的现象,如气味的传播、化学反应等。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模型,模拟构建简单的化学物质,加深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
-教师指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总结学生在互动探究环节的表现,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布置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在家中观察某种物质的溶解过程,记录实验现象,下节课分享。
6.课堂延伸(约10分钟,可选)
-邀请学生分享家人或朋友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组织一次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一、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
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组成,可以独立存在。
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不可再分。
二、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1.分子性质:
-分子间有间隔,不同物质的分子间距离不同。
-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吸引力和排斥力。
2.原子性质: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决定。
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分子是物质的组成单元,原子是分子的组成单元。
-分子可以独立存在,原子不可独立存在。
-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无间隔。
2.联系:
-分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