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人的护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人的护理
简 清(钦州市灵山人民医院颅脑外科 广西灵山 5354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0-0231-02
【摘要】 目的 总结开颅手术放置脑内引流管发生颅内感染的治疗及护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共行开颅手术并留置有创腔引流管和或脑室引流管438例,发生颅内感染23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23例病人中治愈17例,好转3例,未愈1例,死亡2例。 结论 对于开颅术后放置脑内引流管发生的颅内感染,护士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开颅手术 颅内感染 引流管 护理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生率为2%~18%[1-2],而在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6种主要相关危险因素中,颅内置管引流占2.65%[3],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共行开颅手术并留置有创腔引流管和或脑室引流管438例,其中创腔引流管391例次,脑室引流管172例次,发生颅内感染23例,感染率为5.25%,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3例颅内感染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龄34~76岁,平均58.9岁,术前诊断: 脑出血21例,颅脑损伤1例,脑肿瘤1例。本组患者均行开颅手术,术后留置8~12号硅胶引流管外接引流袋。
1.2 临床表现 开颅术后3~14d出现高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体温波动在38.5℃~40℃之间,在原基础疾病改善的情况下再次加重,脑脊液有炎症改变,颜色混浊、紫状沉淀甚至为脓性。本组病人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时间:7d内3人,7d以上20人。
1.3 实验室检查 23例患者周围血中白细胞计数WBCgt;10.0times;109/L,脑脊液中白细胞数WBCgt;0.01times;109/L,其中多核白细胞gt;50%;生化检查: 蛋白定量gt;450mg/L,糖和氯化物降低,糖定量lt;400mg/L;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6例,其中溶血性葡萄球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屎肠球菌1例,聚团肠杆菌1例,阴性17例。
1.4 治疗方法 15例患者每日或隔日行腰穿术,每次放脑脊液30~100ml,5例患者行腰穿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每日引流量200~500ml,3例患者行脑室外引流,每日引流量200~500ml。腰穿鞘内注射阿米卡星20mg+生理盐水5ml稀释缓慢鞘内注射,或者用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100mg+生理盐水5ml稀释,以同样方式注入,每次注药后闭管2h后开放。同时根据脑脊液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在静脉应用敏感且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2 结果
2.1 治愈标准 昏迷病人昏迷程度减轻,所有清醒患者均主诉头痛缓解,颅内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头痛、颈项强直明显缓解;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连续3次正常,细菌培养阴性,血常规检查正常;合并脑脊液漏者经治疗后无脑脊液漏和皮下积液,伤口甲级愈合判定为治愈[4-5]。
2.2 治疗结果 治愈17人,占73.9%,好转3人,占13.0%,未愈1人,占4.4%,死亡2人,占8.7%。住院时间最短7天,最长161天,平均40.9天。
3 护理
3.1 严密观察病情 本组病人大多数为脑出血的老年病人,入院时已经昏迷,均为急诊手术。护士应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颅内感染的早期体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3.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病室保持安静整洁安全,光线宜暗淡,避免强光照射,保持室内温度在20~22℃,湿度40%~60%,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15~30min以保持空气新鲜;各种仪器定期清洁消毒,护理病人时做好手卫生,操作前后要洗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3.3 引流管的护理
3.3.1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再次感染 引流装置应保持无菌状态,引流管及引流袋交接处用无菌纱布包裹,更换引流袋及注药时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做到消毒严格并符合消毒范围,操作器械必须保持无菌。护士应随时检查切口处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及污染,如有应及时更换,防止重复感染。
3.3.2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 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如为创腔引流管应把引流袋悬挂于床头且低于头部10cm,如为脑室引流管应抬高引流袋,其最高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