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行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护理体会.doc

发布:2018-01-30约2.03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行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护理体会 姚丽萍(九0三医院神经外科 四川江油 6217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腰大池持续引流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效果,探究表明腰大池持续引流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且治疗效果显著。同时置管后的高质量护理是确保疗效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开颅手术 颅内感染 腰大池持续引流 护理 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治疗颇为棘手,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腰大池持续引流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措施正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疗效显著。置管后的护理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现将我科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6例,男 20例,女 6例;年龄14~73岁,平均年龄42.3岁;幕上开颅20例,幕下开颅6例,包括脑外伤11例(开放伤7例,闭合伤4例),颅内肿瘤6例,Chiari畸形2例,动脉瘤3例,动静脉畸形1例,脑出血3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静脉应用三代头孢菌素预防感染,术后3天及以上出现体热持续升高gt;38.5℃,脑膜刺激征阳性,头痛、呕吐及不同程度意识恶化等临床表现。查血常规、尿常规、胸片、痰培养、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培养等,排除其他部位感染,确诊颅内感染。 1.2 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操作方法 应用国产一次性硬膜外麻醉穿刺包,常规L3~4或L4~5椎间隙穿刺,见脑脊液后测压力并留取标本送检,将硬膜外麻醉管从18号硬膜外套针内向头侧蛛网膜下腔置入3~5cm, 引流管经脊柱旁引向头端,将其接头固定于颈肩旁,连接无菌引流袋, 引流袋放置于双侧外耳道连线上方5~10cm,患者头高15~20deg;。 2 结果 26例患者经腰大池持续引流7-14天后全部治愈,无明显神经系统并发症。 3 观察与护理 3.1 严密观察,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腰大池持续引流符合感染液引流的外科原则,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但同时置管成功即表明蛛网膜下腔与外界相通,有发生逆行感染的可能。 尤其在以下几个环节中极易发生:①引流袋位置过高,脑脊液反流;②通过引流管与引流袋的接口处采集脑脊液送检及鞘内注药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③引流管滑动或脱出;④穿刺点脑脊液外漏。若以上环节中的任何一项发生,加之患者感染中毒症状加重,高热不退,脑脊液与实验室检查明显恶化,要高度怀疑逆行感染,应及时汇报医生做相应处理。 3.2 控制引流量及速度,防止并发症 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时,每日引流量及引流速度应予控制,以每天引流量在250- 350ml,引流速度控制在10-15ml左右[1,2]为宜,引流过快或过多会引起急性硬膜下血肿、低颅压头痛、气颅,甚至有发生脑疝的危险。但同时引流量也不应太少,否则起不到治疗效果,感染得不到控制。引流量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1)通过调整引流袋与头部相对位置的高低,通过压力差来控制脑脊液流速。在患者头位发生变化时引流袋的高度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相对位置的恒定。(2)脑室外引流袋附带的调节阀门。通过改变引流袋的高度进行调节,可控性较差,而通过流量阀进行调节则相对准确。 3.3 观察引流液情况,防止引流不畅 开颅手术后,蛛网膜下腔或多或少有血性脑脊液,颅内感染者脑脊液蛋白含量和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使脑脊液的凝固性增加,加之硬膜外导管管径小,容易引起引流管堵塞。术后病人及意识障碍者易躁动,另外翻身等操作也容易导致引流管扭曲,受压和脱落。因此对躁动者应加约束带,防止牵拉及误拔引流管;搬动患者和变换体位时应由1名护士专门负责引流管的变换。如果发现引流量少且通过正常调节方式不能改善,应积极寻找原因。首先应检查引流管是否有受压、打折、脱落等情况。如有则做相应处理,如没有则应考虑是否引流管堵塞,及时汇报医生做相应处理。 3.4 及时拔出引流管 通常腰大池引流管连续放置不超过2周,否则极易发生二次感染。若此时感染尚未控制,可选择另外的椎间隙重新置管。拔管指征为:患者体温正常3天,无颅内感染引起的头痛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连续3天细胞数、蛋白正常或脑脊液细菌培养3次均为阴性。拔管后应对皮肤创口处观察,若发现脑脊液漏,应立即缝合。 腰大池持续引流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效果明确,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医疗花费,而高质量的护理是确保疗效的重要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顾征,徐爱民,孙永权.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安全性及临床的探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2(1):61-63. [2] 江玉泉,徐淑军,刘玉光.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探讨[J].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