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古诗三首〕导学设计.doc

发布:2017-05-20约3.81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古诗三首》导学设计? 课? 题 5? 古诗三首? ?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相关人物资料,多媒体课件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熟,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或相关课外资料初步理解诗文大意。 3、了解诗人杜甫。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 先看——《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其他情况? (出示多媒体课件)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之后,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这天,江水的歌声,孩子的笑声,鸟儿的叫声,吸引着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着江边一路走来,寻找春的气息。不知不觉间,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花儿是那样美,草儿是那样翠,宛如身在仙境一般。原来他来到了邻居黄四娘的家门口。望着这一美景,诗人灵感突现,才思泉涌,他飞奔回家,挥笔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句(范读)   好,下面的时间我交给同学们,请你们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自学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我们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1、检查预习 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把你自学的内容讲给大家听。我们都知道要学会一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在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学生提出,交流。(字词讨论解决。思想含义方面可保留在后面的深入学习中处理) 2、理解诗句   同学们学习词语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也初步理解了诗句。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感情朗读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那么,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读,评)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春天的欣欣向荣。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什么?(蝴蝶,黄莺) 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黄莺呢?(放声歌唱) 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读?(读,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   诗中写了这三种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美春天)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   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学认为自己学的最好,读得最棒,就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二、学习《寒食》 美好的春天让人陶醉。清明是春游的好时候。随着清明节的到来,中国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也来到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寒食节的故事。(介子推与清明节的由来)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学生谈,教师结合时代背景,适时引导加深理解。 思考理解: 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3、再次感情诵读 ? ?三、引申拓展 ? 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 你喜欢小路两旁繁花似锦,蝴蝶在飞舞,黄莺在歌唱的美景,还是喜欢那柳絮纷飞的皇家花园?请画一画。 第二课时 学习《泊船瓜洲》 一、复习导入 ???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寒食》 二、学习《泊船瓜洲》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