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项目名称-Worldbankdocuments.doc

发布:2017-02-06约1.12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项 目 信 息 文 件 评估阶段 报告编号:AB3163 项目名称 西安可持续城市交通项目 所属地区 东亚与太平洋地区 所属行业 一般性交通运输业(96%);地方政府管理(4%) 项目号 P092631 借款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执行机构 财政部 地址:北京西城区三里河 邮编:100820 电话:86-10-6855-1124;传真:86-10-6855-1125 电子信箱:hansu@ 西安市发改委国外资金利用处 电话:86-29-8729-5821;传真:86-29-8721-0878 电子信箱:XDRC xajwwjc@ 环境类别 A 项目信息文件编制日期 2007年9月27日 授权评估日期 2007年10月15日 执董会审批日期 2008年3月15日 1、国别与区域背景 西安,“丝绸之路”东起点,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每年,闻名于世的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汉唐皇陵和皇宫遗址(汉代长安城考古遗址)、明城墙和其它文物古迹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参观。不仅如此,西安也是一座充满活力和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中国西部的交通和物流枢纽。该市拥有世界一流学府,总人口为500万。西安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统筹其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与现代化城市需求,尤其是交通和机动化需求。 为实现“十五”和“十一五”规划制定的统筹东、中、西部和谐发展的目标,中国政府启动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根据这一战略,中国政府将西安、重庆和成都三市列为重点发展城市,旨在使其成为西部增长支柱。由于该项战略的实施,近年来西安市发展迅速:2005年,全市GDP比上一年增长13.1%;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达到9628元,比2004年增加12.7%。 然而,伴随西安高速发展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也给其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压力。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尤其大大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导致交通拥堵和机动车排放日益增加。1990-2001年间,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0.4%,而道路交通量年增长率则达到了15.7%。同期,千人机动车拥有量从10.1辆增加至23.1辆。到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出行次数达到1.95次,各出行方式所占的比重分别为:步行22%,自行车33%,公交车23%,小汽车/出租车22%。 旅游业繁荣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2004年,西安接待境外游客65万人次,境内游客2080万人次,分别比2003年增长93%和29%;旅游业总收入154.4亿元,其中外汇收入3.3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45%和130%。西安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一种经济资源,但也是一种脆弱的资源。如此大的游客量要求配备去往文化遗址的充足交通设施,同时也要求对遗址原貌加以保护。 西安市交通部门面临的主要挑战 统筹交通与城市发展 文物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西安面临着中国城市普遍勉励的双重挑战:不断扩大的城市化和快速机动化。对一个拥有无与比拟文化遗产的历史名称而言,随着城市化进程正威胁着其可持续性和宜居性,挑战更为巨大。西安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是保护明城墙区域。根据《皇城复兴规划》的安排,所有政府部门正从明城墙区域移至西安北部,同时保留传统商业和旅游业等主要活动。 明城墙区域也是中心商业区所在地,但目前基本没有采取措施来确保这一地区的整体性。目前,21%的出行需求源自或涉及这一地区。由于要为该市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保持城市交通便捷性和机动性,保护其文化与历史特色,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影响,西安市交通系统正承受着巨大压力。 西安市城市化的基本政策是保护现有城区遗产,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该次区域规划将若干卫星城镇(包括户县和咸阳)划定为主要开放中心,对一些小城镇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这些新开发区中,大多数缺乏交通网络,也没有很好地与西安联通。如果不对卫星城镇进行改造以延伸其交通网络,不提供西安至卫星城镇的大运力快速交通服务以支持该城市化政策的实施,伴随着西安市机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往返于这些卫星城镇的出行方式将出现以小汽车为主的趋势。这将继续对中国的能源需求构成挑战,增加西安这一中国前二十位重污染城市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 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旅游业是西安市支柱产业,因此地方政府决定提高其在全球旅游业市场的竞争力。 但是,由于其基础设施较差,遗址规划和管理不力,西安在最大限度挖掘其旅游潜力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像西安这样的历史名称必须首先保留其特色。一个地区的灵魂是其城市结构,而城市结构又极易遭到交通所造成的空气和噪声污染以及视觉侵扰的影响。此外,自行车专用道正被汽车占用或用作小汽车停车位,致使在明城墙区域内步行和骑车变得更为困难。投资于优质交通基础设施及实施合理的遗址管理体系将有助于提供与西安市著名遗址世界遗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