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子商务交易退款免责条款.doc

发布:2025-02-09约3.91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子商务交易退款免责条款

合同编号:__________

甲方(卖方):

公司名称: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

电子邮箱:__________

乙方(买方):

姓名: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

电子邮箱:__________

一、总则

1.合同背景

本合同旨在规范甲乙双方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关于交易退款免责的相关事项。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的基础上,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2.定义与解释

(1)“电子商务交易”指通过互联网等电子手段进行的商品或服务交易活动。

(2)“商品”指甲方在其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的有形物品。

(3)“服务”指甲方在其电子商务平台上提供的无形劳务或活动。

(4)“不可抗力”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战争、行为、网络故障等。

二、交易信息

1.商品或服务描述

(1)甲方应在其电子商务平台上清晰、准确地描述商品或服务的名称、规格、型号、功能、质量、数量等信息,以便乙方能够充分了解商品或服务的特性和要求。

(2)甲方应保证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信息真实、合法、有效,不存在虚假宣传、欺诈等情形。

2.价格与支付

(1)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应以甲方在其电子商务平台上明示的价格为准。该价格包括商品或服务的价款、税费等相关费用。

(2)乙方应按照甲方指定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时间支付相应的款项。支付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在线支付、银行转账、货到付款等。

(3)如乙方未按时支付款项,甲方有权暂停或终止商品或服务的提供,并按照本合同的约定追究乙方的违约责任。

三、退款政策

1.退款条件

(1)若商品存在质量问题,乙方有权在收到商品后的[具体天数]天内提出退款申请,甲方应在收到乙方的退款申请后[具体天数]天内进行核实并处理。

(2)若乙方在购买商品或服务后,因个人原因改变主意,在商品未使用且不影响二次销售的情况下,乙方有权在收到商品后的[具体天数]天内提出退款申请,但乙方需承担相应的运费及手续费。

(3)若甲方未能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提供商品或服务,乙方有权提出退款申请,甲方应全额退还乙方已支付的款项,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退款流程

(1)乙方应向甲方提出书面退款申请,并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商品照片、订单号、支付凭证等。

(2)甲方应在收到乙方的退款申请及证明材料后[具体天数]天内进行审核。如审核通过,甲方应在[具体天数]天内将退款金额退还至乙方指定的账户。

(3)如甲方对乙方的退款申请有异议,应及时与乙方沟通协商,如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按照本合同的争议解决条款进行处理。

四、免责情形

1.不可抗力

(1)如因不可抗力导致甲方无法按照本合同的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甲方不承担违约责任,但应及时通知乙方,并在不可抗力事件结束后尽快恢复商品或服务的提供。

(2)如因不可抗力导致乙方无法按照本合同的约定支付款项或接收商品或服务,乙方不承担违约责任,但应及时通知甲方,并在不可抗力事件结束后尽快履行相应的义务。

2.第三方原因

(1)如因第三方(如物流公司、支付平台等)的原因导致甲方无法按照本合同的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或导致乙方无法按照本合同的约定支付款项或接收商品或服务,甲方或乙方不承担违约责任,但应及时通知对方,并积极协助对方与第三方进行沟通协商,以解决相关问题。

(2)如因第三方的原因导致甲方或乙方遭受损失,甲方或乙方有权向第三方追偿。

3.用户自身原因

(1)如因乙方自身的原因(如提供错误的收货地址、联系方式等)导致商品或服务无法按时送达或无法正常使用,甲方不承担违约责任,但应及时通知乙方,并协助乙方解决相关问题,由此产生的费用由乙方承担。

(2)如因乙方自身的原因(如误操作、遗忘密码等)导致支付或无法正常使用商品或服务,甲方不承担违约责任,但应及时通知乙方,并协助乙方解决相关问题,由此产生的费用由乙方承担。

五、通知与沟通

1.通知方式

(1)本合同项下的通知应以书面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邮件、传真、信函等)发出,通知的送达时间以通知发出后的第[具体天数]天为准。

(2)甲乙双方应在本合同中明确各自的通知接收地址和电子邮箱,如一方变更通知接收地址或电子邮箱,应提前[具体天数]天书面通知对方,否则,由此导致的通知无法送达的后果由变更方承担。

2.沟通渠道

(1)甲乙双方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解决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双方可以通过电话、邮件、在线客服等方式进行沟通,沟通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不得隐瞒或歪曲事实。

(3)如双方在沟通过程中发生争议,应保持冷静、理性,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争议,不得采取过激行为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