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汉英文化差异及西湖景点翻译.doc

发布:2017-09-01约5.95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汉英文化差异及西湖景点翻译摘 要:旅游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文化交流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旅游景点的汉英翻译是将丰富的中国文化展现在外国友人面前的最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但是在景点翻译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文化差异为依据,对杭州西湖景点的汉英翻译进行分析,并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期达到翻译目的,以便更好地进行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关键词:汉英文化差异 功能翻译理论 西湖景点 一、引言 旅游文本英译原则是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为重点,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因此,译者需要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进行恰当的文化信息处理,体现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针对目前的旅游翻译发展现状,本文尝试从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从文化差异着手,研究西湖景点汉英旅游翻译。 二、旅游景点翻译的研究现状及功能翻译理论 (一)旅游景点翻译与文化 旅游翻译是连接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纽带。目前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外旅游资料的翻译效果不尽如人意。只有既考虑到外国文化又不失中国文化特色的合理翻译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功能翻译理论 诺德认为:“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此外还有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1.德国功能学派及目的论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是当今世界译坛上的重要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赖斯(Reiss)、费米尔(Vermeer),以及曼塔利(M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其中费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功能翻译学派的核心。目的论认为翻译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是有意识的互动活动。 2.文本功能分类说 纽马克将文本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指出“信息型文本”的核心是信息的真实性,“呼唤型文本”的核心是读者层。在翻译后两类文本时,译者应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反应,注重信息的传递效果。为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译文,译者可以改进原文,重组原文的语言结构,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 3.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是功能对等理论的创始人。奈达认为“翻译是在目的语中,首先从意义上、其次从风格上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等值体,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 Taber,2004:12)。”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所谓动态对等翻译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他的翻译理论“以目的语和目的文化为归依,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郭建中,2000) 三、从英汉文化差异着手分析西湖景点的英译 (一)旅游翻译中的汉英文化差异 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互相沟通。译文在译入语语境中能够实现交际功能是翻译的关键之所在。但是,目前汉英旅游翻译中仍然存在大量问题。译者的语言功底在翻译过程中尤为重要——这是不置可否的。然而,造成旅游翻译中错译、误译的不断出现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汉英文化差异。 (二)汉英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景点名称是一类特殊的地名,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文化信息。汉英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典故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多数景点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文化典故都蕴涵丰富的内涵,这无疑给景点翻译造成了障碍。 2.习俗文化方面 习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习俗必然给与人们密切相关的旅游景点打上深深烙印。汉英习俗文化的差异也必然给景点翻译造成一定的障碍。 3.审美文化方面 审美文化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本质原因在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注重逻辑、条理,这体现在文字上便是结构严谨、思维缜密;而汉民族则强调通盘考虑,在文字上的体现则为注重诗情画意、主观色彩浓厚。两者在行文方面大相径庭,这就要求译者在旅游景点翻译中兼顾两者,切不可顾此失彼。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西湖景点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通过功能翻译理论对有代表性的西湖景点翻译进行分析,并希望通过分析提出西湖景点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依据的是目的论,辅之以文本功能分类说和功能对等论。 目的论主要有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与忠诚原则。从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得知旅游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翻译时要考虑译文的效果,译者必须尽量用译文读者熟悉的语言形式去获取译文预期的效果。而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