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及药物治疗.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腹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 病因尚不明确,下列因素被视为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他汀在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地位 他汀类药物的代谢途径 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监测 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钙拮抗剂 常用钙拮抗剂 硝酸酯类药物 中药制剂 已上市的中药制剂有: 疏血通、红花黄色素、丹参冻干粉、大株红景天、舒血宁、注射用灯盏花素、血脂康胶囊、通心络胶囊等 抗氧化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小结 谢谢! * 前面提到: 我们使用他汀主要目的是稳定、逆转斑块,减少事件发生。而立普妥正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稳定/逆转斑块。 通过抗炎症、抗氧化作用,以及通过减少泡沫细胞形成来稳定斑块,使斑块内炎性细胞减少,纤维帽增后。 通过降低LDL-C,减少脂质核心,逆转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系统性、进展性疾病。我们刚才提到,LDL-C进入内皮是整个链条的开始,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启动因子。 LDL进入内皮下,吸引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壁,并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氧化的LDL,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死亡后释放游离的LDL,形成脂质核心。 平滑肌细胞的移行和增殖以及纤维组织的沉积使斑块体积不断增大,并引起结构的变化使斑块被纤维帽覆盖。当斑块破裂时,脂质核心里的致血栓物质就被暴露在血液中,引起急性血栓栓塞,造成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使用调脂药物的老年患者,必须认真监测不良反应,应关注有无肌痛、肌肉压痛、肌无力、乏力和消化道症状等。在服药后4周复查血脂、肝肾功能、肌酶。3~6个月未达标者,应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达标后每6~l2个月复查血脂、肝肾功能及肌酶。血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或肌酸激酶fCK)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时应停药。 1.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1)平衡膳食 每天应摄入蔬菜300g~500g,水果200g~400g,谷类250~400g,胆固醇少于300mg/d,食用油少于25~30g,每日饮水量1200ml。 限制饮酒。每日啤酒355ml,红酒2两,白酒1两。 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控制在6g以内,钾盐摄入≥4.7 g/d 。 (2)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每周3天、每天20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避免连续2天不运动 推荐每天快步走6000步,速度是每分钟100步。 (3)控制体重,维持BMI在18-24mg/kg2 (4)戒烟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致病因素,原则上也是唯一能够完全完全控制的致病因素。医师或家人应劝告吸烟者戒烟;并应注意避免环境中二手烟的危害。 (5)控制易患因素:及时控制血糖、高血压等。 * ——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及各项功 能指标;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等 从中药中寻找抗动脉粥样疾病药物具有广阔的途径。 阿司匹林75-100mg/d作为以下人群的一级预防措施 45岁以上健康男性和55岁以上健康女性,没有胃肠道出血的高危因素 10年心脑血管事件危险6%-10%的中危患者,未服用NSAIDs药物 10年心血管病危险10%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吸烟、肥胖、年龄》50岁、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 高血压患者50岁以上或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包括血肌酐中度增高)、糖尿病或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10%,且血压控制满意(150/90mmhg) 糖尿病患者40岁以上,或30岁以上有1项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冠心病家族史、吸烟 、高血压、超重或肥胖、白蛋白尿、血脂异常 30岁以下人群应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证据不足 80岁以上的老人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要慎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药物治疗 沈阳军区总医院 临床药师团队 李 泽 2012-03-31 1 疾病概述 1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2 目录 Chronic diseases are not on the agenda. lancet 2005;366:1512-14 癌症 21% 心脑血管疾病 49% 糖尿病 3% 疟疾 2% 慢性呼吸道疾病 11% 结核病 6% 中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在儿童时期就可以出现,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 病变严重程度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男性约60%、女性约45%,65岁以 上老年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