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位数乘两位数》(人教).docx

发布:2018-10-25约3.5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法则,能够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本单元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同时,使学生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会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会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和口算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3、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笔算下面各题。 56×26= 24×12= 问题:你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法则吗? 答:(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二、探究新知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师播放课件,探究例1。 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答:145×12,这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问题:你能估计一下142×12的结果是多少吗? 答:145≈150 12≈10 150×10=1500 145×12≈1500 问题: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小组讨论并汇报) 答:我们以前学过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类似地,用笔算可以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问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答:先用2乘145,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1乘145,积是145,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1 4 5 × 1 2 2 9 0 1 4 5 1 7 4 0 问题: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答:用计算器验算一下。 问题:你能总结一下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吗? 答:(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教师播放课件,探究例2。 例2 (1)160×30= (2)106×30= 问题:怎样计算160×30?(小组讨论并汇报) 答:(1)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 1 6 0 × 3 0 4 8 0 0 问题: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答:写竖式时先把两个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然后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把两个因数末尾的0的总个数添在乘得的数后面。 问题:怎样计算106×30?(小组讨论并汇报) 答: 1 0 6 × 3 0 3 1 8 0 问题: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答:不可以。 问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答: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3、积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