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及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及对策
摘要:信贷风险管理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突出问题,不仅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而且是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在隐患。本文在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简单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信贷风险的成因,并提出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一系列对策及建议。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就是不断攀升的信贷风险,它不仅与我国经济金融体制密切相关,而且还带有一定的隐蔽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最大的隐患。近几年,我国政府不断地从多方面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试图把这个国民经济要害部门的致命风险有效的化解,以避免使我国的金融、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遭受与1997年东南亚各个国家同样的打击。但是无论是银行内部的改革还是外部的改革都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成效,这无疑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信贷风险不仅存在与国有商业银行里面,在股份制银行,同样存在着较高的信贷风险,所不同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由经济转轨所承担的政策性因素和所有者缺位造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由因缺乏避
险工具造成的市场风险和短借长贷造成的流动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历史原因
首先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演变和社会经济信贷化。始于1978年的经济改革对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显著影响是国民财富由“集财于民”转向“分财于民”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越来越小。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流程的演变,财政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随着国民收入流程的演变,财政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无力继续向国有企业注资,企业资金来源只能依靠银行间接融资支撑,高负债率开始生成。结果是直接导致银行资产损失,恶化信贷资产质量。
其次是企业的改革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一是在国企改革过程中,企业转轨变制不规范,造成资金分流及负债主体难以落实,导致大量贷款债务“悬空”,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找到实际的债务承担主体,由此,导致信贷风险的提高;二是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当前信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正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政策性的信贷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风险。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外因
首先,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和信用缺失。一是企业和银行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事实也表明:超过70-90%的问题贷款是由企业经营原因导致的;二是企业在注册资金上造假,在会计报表数据上造假,骗取银行贷款,并以各种形式拖欠、逃废银行贷款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了信贷风险的产生。
其次,是政府的指令性贷款和政策的制约。一是政策性贷款在商业银行贷款中仍占有相当的比例。如为了支持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必须对企业等技术开发、进步提供贷款支持,且贷款利率很低;为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央政府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对贫困地区提供扶贫贷款等等。这些政策性贷款由于受政府命令的影响,一般在项目评估和审批上把关不严,缺乏足够的经济约束力,借款人对贷款的管理和使用上都缺乏足够的严肃性;二是经过多年的改革,地方各级政府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已经成为经济资源的一个重要分配者,对所在地区的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往往受制于地方政府,削弱了银行的经营自主权。
再次,是法律机制不健全。一是法律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市场极不完善和规范,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二是法律机制的不健全,还表现在各经济主体缺乏对信贷资产的保护意识,使商业银行难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同时也使各经济主体行为缺乏长期发展动机,资金无法做到增值,相应产生了信用观念淡薄,借钱可以不还,长期赖着;约束机制软化,商业银行无有效的保护措施,这也是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因
首先,是信息不均衡。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基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经济学基本假定,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信息的非均衡性、契约的不完全性以及委托——代理关系中矛盾冲突的客观性,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债权被侵蚀,从而产生一部分不良资产的现象是一种常态,关键是这种常态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就有产生金融危机的可能。在金融投资活动中,均衡信息是相对的,信息非均衡是普遍的,由于存在信息搜寻成本和监督成本的问题,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银行都不可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充分了解,即掌握企业经营状况的完全信息,因而各国都存在由于信息非均衡和不对称产生的技术性不良贷款。
其次,是内部信用评级操作相对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制定了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偏重于对受评对象过去而不是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二是缺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