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卫星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pdf

发布:2019-04-27约1.09万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8 卷’ 第- 期 西’ 北’ 地’ 震’ 学’ 报 FG1# 8’ =G# - - 年! 月 ’ ’ ’ ’ ’ ’ ’ ’ ’ ’ ’ =57?@A4A7= 4AB4C565/B*6 D5E7=*6’ ’ ’ ’ ’ ’ ’ ’ ’ ’ ’ ’ H0I# ,- 446 4 6 综述 6 4 644 卫星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 张元生 ,柳钦火 ,郭 晓 (!#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科技创新基地,甘肃 兰州 $% ; #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 ! ! ) 摘’ 要:介绍了卫星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认为目前该技术的应用离实际的 预报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 作用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卫星红外遥感;地震预报;;增温异常;进展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引’ 言 地震预测预报,特别是短期+ 临震预测预报,是世界性科学难题。!..$ 年,美国地震学家/01102 等人 分析世界多次震例的所谓震兆后认为,这些震兆“是不能得出地震未来的三要素(时、空、强)的”,进而提 出“地震是不能预报的”的观点,从而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地震能否预报”的大争论。梅世蓉在地震 预测研究中认为,目前对于地震监测预报而言,我国地震台网,尤其是地震前兆网,存在着严重的三个主要 缺陷:第一,中国大陆约.3 的中强地震或强震发生在西部,而西部台网布局极为稀少。第二,全国地震 前兆台网都是以“点测”形式进行相对变化量的日常观测,各台站的观测数据都是相对独立的,台站之间 数据没有相互关系。第三,地震活动是区域性和全球性的,而前兆观测是独立的,不相关的,则难以研究其 与全球地震活动的关系。 年,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总结归纳当前地震预报面临的主要 科学问题后认为:要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新的观测手段和新的研究思路,并对地震前 兆深入认识,这是突破地震预报的关键。前兆信息的获取应从点信息(观测点)发展到面信息(卫星观测 的/(4 、567 )和体信息(动态监测地下的应力应变和相关几何、物理场的变化)。 自 世纪, 年代末,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地震预测预报中提出了新的预测方法和手 段,即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国内外不少地震学们作了大量的地震红外异常机理[! + % ]、 [- ] [) + $ ] 岩石实验 、红外遥感技术的应用方法及典型震例 对比分析研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 年,傅承义院士指出:“地震时,地震前的这种变换就可以产生各种固体地球与大气耦合的界面现象; 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都可以发生,其实若将震源的形成不是局限于局部地区的岩体错,而是广大的地 下,则大面积活动的岩石层可作为地震的信息源”。他进一步解释:“它们有些气象前兆就是如此”,即卫 星热红外增温异常。典型震例卫星热红外波段的温度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震前确有增温现象。据初步研 究表明,这类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增温特征与气象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增温是可以区别的。 ! 热红外异常与强地震孕育过程的关系研究 红外线是英国物理学家赫谢尔在!, 年发现的。红外线最显著的作用是热作用,波长( # $8 9 $ 收稿日期:- :):!-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 ;*8 !; ! + + )和“西部之光”;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论著编号:6-- # 作者简介:张元生(!.8) + ),男(汉族),贵州湄潭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波理论与应用、卫星红外遥感应用以及地震预报理论与方 法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 北/ 地/ 震/ 学/ 报/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