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 无 哀 乐 - 武汉大学文学院`.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声 无 哀 乐 一、嵇康:悲剧的典型 1,风姿特秀 身长七尺八寸(合1米88),有“孤松”、“玉山”之誉,或曰:野鹤之在鸡群。 2,《绝交》与《家诫》 《与山巨源绝交书》:“有必不堪者七”与“甚不可者二”。 《家诫》:教子以礼--何时可言,何时不言;何人可交, 何人当避;何时可趋,何时当退…… 3,广陵散从此绝矣 广陵散 锻铁山阳--与钟会构仇--吕安“不孝”案--三千太学生上书请愿--刑场奏广陵散 二、《声无哀乐论》 1,秦客与东野主人 声有哀乐:在夸大音乐教化作用的同时,又忽视音乐的艺术形式 。 声无哀乐:一是强调音乐鉴赏主体的能动作用(主体意识--人的觉醒),二是强调音乐感觉要素(形式结构)与欣赏者心理(情绪)之间的对应关系(形式美感--文的自觉)。 2,外内殊用,彼我异名 名--外,我之情;实--内,彼之物。 (1)品酒:酒有甘、苦,我有喜、怒; (2)品人:人有贤、愚,我有爱、憎; (3)品乐:乐有善、恶,我有乐、哀。 3,《声无哀乐论》的意义 (1)代表了当时思想界关于音乐审美的最高水平,也是音乐美学史上自《乐记》问世后的历史性突破; (2)将道家自然哲学动运用于音乐理论,严格运用形式逻辑分析音乐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3)显示出魏晋时代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 (4)表现出“异质同构”的音乐心理学思想。 三、异质同构 1,整体性与同型论 整体性:知觉是整体的知觉而非元素的集合。如“时间是乞丐”并不等于“时间+乞丐”; 同型论:客体之经验事实与大脑皮层过程存在结构中的相似或同型。 2,力的图式与异质同构 力的图式:物与心的形式结构及其运动。 异质同构:物(比如声之单复高低善恶)与心(比如情之哀乐)的“力的图式”在结构上达到一致。 嵇康《声无哀乐》的例子有四: 琵琶筝笛与形躁志越; 琴瑟之体与听静心闲; 齐楚之音(雅乐)与情一、思专; 姣弄之音(民歌,俗乐)与欢放(散)欲惬。 所谓“躁静专散”之情感特征与音乐(器乐声乐各二)之形式特征一一对应。 * * 十面埋伏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