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大纲五年制临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年制本科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课程:
总 学 时:学时学时:学时学时:学时学分:学分
适用:专业
::课程:Broca失语,Wernicke失语,完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的主要特点和病损部位。
(3)掌握视觉传导径路及不同部位病变所致视野缺损,了解视觉系统的血供。
(4)掌握周围性眼肌麻痹、中枢性眼肌麻痹的临床特点,病变部位。
(5)掌握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病变部位、临床表现、鉴别诊断。
(6)熟悉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的鉴别要点。
(7)掌握感觉神经传导径路,熟悉各种感觉障碍的分型及临床特点。
(8)掌握运动神经传导径路,重点讲解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表现,以及上下运动神经损害的各病变部位定位诊断。
(9)熟悉不自主运动、共济运动临床表现及了解它们解剖定位。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采集和检查方法。
2.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原则。
3.掌握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特点和感觉障碍的类型。
4.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熟悉脑的血液供应和主要血管闭塞后的症状。
2.熟悉脑血管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3.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栓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鉴别和治疗原则。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5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为授课重点内容,“ ”为授课难点。
1.基本概念:脑的血液供应和主要血管闭塞后的症状。
2.主要教学内容: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病因(强调颅外心血管病变)、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2)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动脉管壁病变、强调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原理(动脉管壁病变和附加因素)、病理及病理生理(血栓形态的好发部位和脑梗塞病理、病理生理包括半暗带概念)、临床表现(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梗死的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治疗原则、超早期溶栓治疗、脑保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卒中单元、康复治疗、外科治疗)预防。
(3)脑栓塞的病因(栓子来源、强调风湿性心脏病瓣膜血栓脱落)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4)脑出血的病因(强调高血压)、发病原理(高血压、动脉硬化伴微动脉瘤破裂)病理(脑实质内出血极其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共同表现及基底节区、脑桥、小脑出血的症状和体征)诊断(包括影像学)和鉴别诊断、治疗(昏迷护理和治疗)脱水剂的应用和注意事项、外科治疗。
(5)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颅内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动脉硬化)、发病原理(动脉易破裂性、出血与血管痉挛)、病理(脑表面出血及动脉瘤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发病情况、脑膜刺激症、局限性脑症较少)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手术与介入治疗,对症治疗、钙离子拮抗剂、脱水剂的应用),预防复发。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脑的血流供应(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
2.各种常见急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栓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和治疗原则。
3.脑的血液供应及主要血管闭塞后的症状(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
4.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
5.脑栓塞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脑出血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8.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复发。
第十章、第十一章 脑炎、多发性硬化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脑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2.熟悉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和分类。
3.掌握脑炎的处理原则,重点掌握单纯疱疹性脑炎的诊断及治疗。
4.了解脱髓鞘疾病的概念及分类。
5.掌握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分型及治疗。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为授课重点内容,“ ”为授课难点。
1.基本概念: 病毒感染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2.主要教学内容:
(1)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脑炎和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分型和处理。
第十二章 运动障碍疾病
目的要求:
1.了解锥体外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2.熟悉锥体外系病变时出现的主要症状。
3.掌握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学时安排 :
理论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为授课重点内容,“ ”为授课难点。
1.基本概念:
(1)讲述基底节及其神经环路,黑质-纹状体环路、皮质-皮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