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础医学院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
课程英文名称: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课程编号:X710535
学时:46 学分:2.0
适用对象:医学影像学专业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小四号黑体)
课程的地位: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两门有密切内在联系的学科,为医学基础学
科的主干课程。组织学研究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胚胎学则研究人体发
生、发育过程、变化规律以及先天性畸形的发生。这两门课程均为形态学科,是
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学习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实践所必
备的基础课程。
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有关正常人体微细结构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对人
体胚胎的早期发生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及抽象思维能力、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和组织结构的能力及实验动手操
作能力,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今后的学习
和工作中能够灵活应用本门课程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本要求:能掌握人体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光镜结构,掌握主要细胞、
组织和器官的超微结构特点,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能掌握人胚早期发育的基
本过程以及胚胎附属结构的形成、结构和功能意义。掌握一定量的专业外文词汇,
并列入考试内容。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新进展。能熟练、规范地使用光学显微
镜,能较熟练地观察、分析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独立
分辨镜下真实结构和实验假象等,并能用语言、文字和绘图的方式对所观察的结
构进行正确的描述或描绘。能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和绘图的方式对胚胎发生
的形态变化进行正确的叙述,能根据模式图适当描述人体胚胎的早期发生。能了
解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常用的技术,石蜡切片、超薄切片制作的基本原理及过程,
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等。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组织的概念、基本组织的类型、器官的概念、HE染色的染
料性质、嗜酸性嗜碱性的含义、HE染色时细胞特性,熟悉组织学与胚胎学研究
内容、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的含义、细胞外基质的含义、产生和功能、石蜡切片
的主要步骤、硝酸银染色、醛复红染色、其他制片方法、透射电镜图像的特点、
电子密度高与电子密度低的含义、扫描电镜图像的特点,了解一般组织化学、免
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放射自显影、图像分析、组织工程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H.E染色、石蜡切片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组织学常
用术语,难点是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原位杂交和组
1
织培养技术。
【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部分:
一、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
二、组织学发展简史和当代组织学
1、光学显微镜的发明与细胞、组织概念的提出
2、细胞学说的提出和组织学的建立
3、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和超微结构的发现
4、当代组织学
三、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1、对组织学内容的审视角度
2、注意形态与功能的统一
3、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四、组织学技术简介
(一)光镜技术
(二)电镜技术
1、透射电镜术
2、扫描电镜术
(三)组织化学技术
1、一般组织化学术
2、免疫组织化学术
3、原位杂交术
(四)图像分析技术
(五)细胞培养技术和组织工程
实验部分:
一、学生实验守则
二、正确使用显微镜
三、观察显微镜标本的注意事项
四、镜下绘图要求
五、石蜡切片和HE染色标本制作方法简介
第二章 上皮组织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和分类、被覆上皮的形态、分布和类型、单
层扁平上皮 (包括内皮和间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
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角化的和非角化的)、变移上皮的结构、主要分布及其
与功能的关系、浆液性细胞和粘液性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微绒毛和纤毛的结
构和功能特点、4种细胞连接的结构和功能、基膜的结构和功能,熟悉上皮组织
的功能、连接复合体、质膜内褶、半桥粒,了解复层柱状上皮、腺上皮和腺的概
念、腺的分类、三种腺泡、三种腺。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几种被覆上皮的形态、分布与主要功能,难点是
上皮细胞侧面连接结构 (紧密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教学内容】
理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