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08.ppt

发布:2017-11-19约5.86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教材第74-76页) 1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遵循真理尺度,“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满足人的需要” 2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理解 在实践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材第73-78页)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解 (教材第78-79页) 党的理论创新 与科学发展观 理解 (教材第79-80页)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及其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 *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教材第56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一)主体与客体 (教材第56页) 主体 客体 中介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和实践关系。(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①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②实践主体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③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的方向运行。 举例: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教材第57、58页)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教材第58页)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思考与理解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论衡》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理解: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成语典故“高山流水”,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教材第59页)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反映论) ②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先验论) 举例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看法 王阳明:心外无物。(“岩中花树”典故) 陆九渊: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惠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朱熹:理在事先 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 黑格尔:世界是绝对精神的演化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教材第59、60页) 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缺乏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 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教材第60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列宁: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发展过程) (教材第60页)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教材第61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割裂二者的统一,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思考题 1 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说明什么道理? 2 辨析: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 辨析:古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