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基本原理第二章.ppt

发布:2017-04-26约3.36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哲学故事: 四月桃花 817年,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游览江西庐山时,写下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看到这首诗,感到非常惊讶,他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说:“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 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后来,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沈括去游山,见到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四月的天气,山下众花已经凋谢,而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一片灿烂。沈括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海拔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的到来也就晚于山下。;第二章;第二章; 2、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观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区别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 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 义认识论的区别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具有创造 性的反映论 人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的区别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观点;; 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评价: 肯定的地方: 这种认识论坚信人们的认识来自于客观世界,他们为知识的确定性、必然性和普遍性找到了一个可靠的基础。 两个根本缺陷: ①只从直观的客体一方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的产生简单地看作是主体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把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完全颠倒了。 ②在这样的认识论理论中,认识主体的作用被完全排除在哲学家的视野之外。 ; 二、认识运动基本规律 (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历哪些阶段) 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从群众中来——从实践到认识 到群众中去——从认识到实践 1、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感性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 -哈佛的校训 ; 讨论: 什么是真理? “眼见为实” “有用即真理” “多数人相信的,就是真理” “凡清楚明白的,都是真理” “我信仰的就是真理”…… ; (一)真理 1、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 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是指其反映形式方面的主观性,而不是其内容方面的主观性。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既不能把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又要反对否认客观真理的主观真理论。; 思考讨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性) (1)真理的绝对性:无限性、无条件性 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和趋势来说,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是有条件性、有限性; 第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广度上有待于扩展。 第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深度上有待于深化。 ; (3)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